在电视剧《繁花》中,京剧名角史依弘客串了一位“等郎来”的“史老师”,在荧幕上“惊鸿一现”。出演电视剧,是她在戏曲舞台之外的跨界尝试。更多时候,她的身体和“灵魂”仍专注于京剧艺术。
史依弘在《繁花》中客串“史老师”一角。
她每年仍活跃在剧场一线,保持一定的演出频率。近日,她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开启了跨越广州、佛山和珠海三个城市的巡演,上演《霸王别姬》《锁麟囊》等经典剧目,所到之处皆掀起一股“京剧热”。演出回顾:
“戏曲是舞台艺术,在剧院现场感受到的热烈、热情,是其他任何形式无法替代的。”近日,史依弘在演出之余接受了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她深有感情地说:“作为一名京剧演员,就是要用艺术去感染观众”。
上海京剧院梅派大青衣史依弘。
南方+:您一边跨界拍摄电视剧《繁花》、录制音乐专辑《胡笳十八拍》,同时也专注传统,如复原了梅兰芳《西施》“翎舞”片段。这几年您对于戏曲传承和发展有没有什么新的思考?
史依弘:我不反对跨界,只要有能力驾驭,这是我喜欢的。但我仍然认为,无论时代怎么变化,舞台艺术的魅力始终没法取代。对于我来说,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找到呼吸和共鸣,因为在这里,是活生生的人在演唱和表演。所以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还是希望多上舞台跟大家见面。
巡演有排期,演出之外,还有属于我的时间。只要时间合适、条件允许,比如拍摄《繁花》,其实也就几天时间,这是我能力之内能办到的,我挺愿意去尝试跨界的。
9月13日晚,《霸王别姬》在佛山大剧院上演,现场气氛热烈。图为虞姬“舞剑”一幕。
南方+:演《繁花》只花了几天,电视剧也只有几分钟露出,但确实覆盖面更广。
史依弘:王家卫导演本身也是个戏迷,他可能也有这个愿望,通过一个戏曲演员私底下的样子,加上京剧唱段的输入,让大家对戏曲有一些了解。
拍电视剧时,场景是在一个小空间,是不可能放开唱的。当时还以为会后期配音,所以我就哼着唱,像在家背戏一样。没想到他就用了这条,我觉得太有意思了。
导演认为这样比较自然,因为我塑造的也不是一个京剧演员,而是玲子的邻居、一位热爱京剧的老师,恰好要的就是“随便唱两句”的感觉。我唱的是《锁麟囊》中“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一折,唱词也刚好呼应了戏中史老师和玲子的心境。
南方+:戏曲界普遍面临观众流失的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吸引年轻人走入剧场?
史依弘:年轻观众不是“吸引”来的,本质上是他自己走进剧院的。过去,我们一直陷入一个误区,认为传统戏曲必须改革、改变定位,把作品掐头去尾,以免节奏太慢,观众无法忍受。有人甚至不敢中场休息,担心很多人会中途撤离。
如果观众撤离,这说明前半场戏不够好,没有抓住他。如果你的艺术够好,把他吸引住了,怎么可能撤呢?这种自信必须来自平时的努力和积累。这几年我在做巡演,来的观众80%以上是年轻人,还有人追着巡演走。
我并没有刻意为年轻人改变什么。留不住观众,算我没本事。我觉得艺术就是这样子,以前的京剧艺术家就是靠市场检验艺术。如果艺术不够好,观众就会流失,不能怪观众,只能怪自己。你有能耐,作品够好,就留得住观众,没能耐,就会被淘汰。
9月14日,《锁麟囊》在佛山大剧院上演,史依弘饰演的薛湘灵情感处理极为细腻。
南方+:所以艺术家还是回归本质,把一台戏最好的样子呈现在舞台上。
史依弘:当然我们需要做一些调整。过去很多传统戏动辄唱3小时,因为观众要“值回票价”,恨不得戏更长,所以有很多琐碎的、支线的剧情。
现在我们就要去修剪这些冗长的场次。比如我今年在国家大剧院演全本《西施》,过去梅兰芳先生是唱两个晚上的,现在修剪到一个晚上。怎么保留?必须把梅先生最经典、最好听的唱段留下来,又要让剧情往前走。对于演员来说其实是非常累的,一晚上唱两晚上的戏,基本是西施在台上诉说她的情感,但也不妨碍年轻人在下面看。
也有人会说,戏怎么这么(慢节奏),但京剧有时真不是看剧情的。看剧情,就去看电视剧、电影好了。京剧的味道就在于,主演给到的深情、婉转的、内涵的诉说。其实现在的年轻人也爱看。我觉得没有必要一定要为年轻人怎么样,把自己做好,年轻人就来了,不要苛求年龄的问题。
南方+记者 徐子茗
图为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