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讲述:
项羽在击败秦朝后,便开始了对韩地的划分。他将韩地分为三个区域。北部的河内郡被设立为殷国,司马卬被封为殷王,并在朝歌建立了都城。三川郡则成为河南国,申阳被任命为河南王,并在洛阳设立都城。至于南部的颍川郡,它则被分配给了韩国,韩成被封为韩王,阳翟作为都城。秦朝的河内郡曾包括战国时期韩国的河内以及魏国的东郡部分,三川郡则涵盖了韩国的洛阳盆地以及东周洛邑的领土,而颍川郡几乎完全是韩国的疆域。
项羽的分封与局势变化:
当项羽打败秦朝后,司马卬和申阳越过太行山南下,逐渐占领了河内和三川的部分城邑。虽然他们稍晚才进入关中,但凭借当时的局势,他们迅速稳固了这些区域的控制。殷国和河南国都处在地理优越之地,人口众多,尤其是河南国,洛阳的城市繁荣、宫殿雄伟,同时还能控制函谷关以西的通道,形成一道天然的防线。
项羽虽然封司马卬和申阳为王,但对他们的地位并不十分看重,他心中始终对这些重要区域的控制感到不安。更令项羽担忧的是韩王成的存在。韩国在刘邦征战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且韩王成与刘邦有着深厚的关系,特别是与张良有着密切的合作。项羽曾考虑过除掉韩王成,并改立心腹郑昌为韩王,但由于张良的劝阻和干预,这个计划暂时搁置了。
项羽的战略与背后较量:
项羽从关中返回彭城途中,曾征召韩王成的军队,表面上是为了增加兵力、威慑楚王芈心及其将领,但实际上却是为了削弱韩王成的影响力。当时韩王成在韩国治理了约一年时间,通过实施宽政、薄税、宽刑等政策,深得民心。刘邦北上关中后,项羽派郑昌为大将,蒲将军为副,带领万余兵力前往韩国,表面上协助韩王成防御敌人,实则暗中架空韩王成的权力。
刘邦大败赵贲与内史保后,项羽立即召韩王成和张良到彭城,此时刘邦已经迫降了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英布更是杀死了义帝。项羽随即废除了韩王成的王位,将其封为侯,并软禁于彭城,最终派人将其杀害。
韩国的政治背景与张良的角色:
韩王成原本是项梁所立,而张良与项氏有着深厚的关系,尤其与项缠如父子般亲近。韩国在当时是西楚的重要盟友,刘邦在入关之前曾帮助韩王成打下了大部分的韩国领土。张良更是带领韩军与刘邦一同入关,虽然韩王成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项羽,但并未完全支持项羽的统治。张良回到韩国辅佐韩王成,继续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立场。
郑昌的角色与项羽的用人之道:
在会稽郡,郑昌曾支持项羽,项羽也因此对他有所感激。然而,郑昌并非韩国宗室,他最大的功绩是巨鹿之战中指挥偏师与章邯对峙,为主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郑昌原本是秦朝会稽郡的吴县县令,按能力,他最多也只能担任地方郡长一职。项羽对于用人的态度往往不拘一格,他看重的是个人关系而非实际能力。
与项羽不同,刘邦虽然拥有不少兄弟和子侄,但他们并未在军中担任重要职务,晋升时刘邦始终根据他们的战功进行决策。而张良尽管在军事方面不如一些将领出色,但凭借在刘邦身边的深厚影响,成为了太傅,帮助汉国建立起反秦的希望。项羽则对张良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刘邦与韩信的关系:
刘邦手下有一位名叫韩信的将领,他是韩襄王的孙子,也是最后一任韩王的叔叔。刘邦最初任命韩信为韩国太尉,并给予他一些韩国的兵力,承诺在韩信攻占韩国后,将正式封他为韩王。然而,张良并不愿意成为韩信的幕僚,尽管与韩国有六代王族的渊源,他还是选择了刘邦而非韩信。
刘邦出征与项羽的反应:
刘邦的势力在关中迅速发展壮大,他不断派遣使者与项羽交涉,表示自己仅仅是希望恢复怀王之约,成为秦王,并无意与项羽为敌。尽管项羽对此表示怀疑,但由于局势的变化,项羽未能采取有效反制。
公元前206年11月,刘邦留韩信和郦商守卫关中,自己则率领大军出关,攻打韩国。汉国、塞国、翟国、常山国等合力组成十七万大军,从函谷关出发,目标直指韩王郑昌。郑昌早有所准备,派遣蒲将军带领六千兵力迎战。
蒲将军的转投与刘邦的胜利:
蒲将军在多个战役中表现出色,在刘邦起兵初期,他曾带领部队投向项羽。定陶之战后,蒲将军与英布加入项羽阵营,并参与了巨鹿之战。项羽在这场战斗中大获全胜,蒲将军的功劳也不可忽视。然而,在战后,项羽并未给予蒲将军应有的荣耀,而是决定封英布为九江王。
由于项羽计划将楚王芈心迁至长沙并处死,蒲将军对这一决定极为不满。他一直怀念楚王的恩情,并错误估计了局势,最终决定与申阳一同投降刘邦。刘邦的宽容使得这些投降的王朝能够保留原有领土与军队。最终,刘邦成功突破项羽的封锁,迅速吞并韩国并迫降了殷国和河南国,而项羽却仍然被困在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