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王朝的漫长历史中,唯有元朝和清朝这两次,少数民族成功入主中原,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值得关注的是,元朝的国土面积在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战绩也是出奇的辉煌,然而它的存在时间却十分短暂,连长寿的张三丰都没有经历过元朝的兴亡。而清朝初期,为了拉拢人心,通过给予明朝大将和藩王一定的权力; 到了康熙时期,则采取了削藩的策略来巩固皇权,建立了后人所称道的伟大成就。但若仔细分析,这一举动与历史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情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尽管如此,清朝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进,似乎受到了唐明两朝的启发。唐朝由于藩镇的设立过多,权力过度分散,尽管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却也孕育了权力中心分裂的危机。藩镇将领拥兵自重,成为后唐政治的常态。对此,清朝采取了设立军机处的策略,所有重大决策必须经过这一机构审批,而军机大臣则常常在皇帝的监视之下工作,这一举措有效避免了藩镇权力的再度膨胀。此外,明朝初期所暴露的问题,由于燕王朱棣推翻了朱允文的政权,并将帝都迁到了北京,给后来的统治者带来了深刻的警示。
朱棣树立了一个极为危险的先例,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因而明朝也制定了一个严格的制度,即皇子若无皇帝的旨意,便不能随便入京,受到远离京城、成为封地王爷的限制。然而,在清朝,从建国之初到灭亡,唯一没有出现的现象便是皇族的叛乱,甚至最为惊心动魄的九龙夺嫡,都是在合理范围内的权力争夺,几乎没有强权和武力的插手。而这背后,得益于清朝实施的两个制度,其中之一便是对于封赏的严格管理,皇子争权的动机往往来源于外部因素,比如亲生母亲或其背后支持的家族势力。
皇室成员在抚养方式上,清朝除了可能由奶妈照顾孩子外,还设立了清王室的九等爵位制度。这个制度的设定,意味着皇子之间不仅存在嫡庶之分,还有严格的等级差异。这种等级是通过考试来划分的,宗人府出题,依据成绩的优劣来进行排序。简而言之,这种制度有效地束缚了那些心有不甘的皇子,想要争取权力,首先得过考试这一关,这无疑是一种缓解内部矛盾的手段。成为皇帝之后,如何有效防止兄弟间的争斗呢?
为了防止皇子们轻易离京,清朝又推行了一项制度,规定皇子必须获得皇帝的旨意才能出宫。其深意在于,若是夺嫡未果的皇子可以作为闲王享受安逸生活,但若想要混入实权,必需经过皇帝的认同。而对于与京官勾结的行为,军机处则会在早期阶段将其扼杀。在不料之中,清朝防范内斗的诸多举措,却未曾想到,最终还是遭遇了外来势力的侵袭,直接被洋人趁虚而入,军事力量的悬殊使得清王朝后期成为了一个耻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