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时期的“常胜将军”,大多数人脑海中自然浮现出赵云那身披银盔铁甲、挥舞白马银枪的英勇形象。然而,当我们翻开《三国志》,却能看到另一位被罗贯中遗忘甚至弱化的战神——曹魏名将乐进,他的辉煌战绩同样值得一提。
乐进,曹魏的忠诚勇猛的将领,纵横沙场,历经多场大小战斗,竟然从未尝一败。他曾痛击吕布,直捣黄巾军,甚至两度击退了令华夏为之畏惧的关羽。那这位曾经在曹魏军中处于低调却异常强悍的猛将,究竟是谁呢?
从先登死士到封侯拜将
乐进的起点并不显赫,《三国志》中记载他“容貌短小”,初时仅为曹操军中的一名普通军官。然而,他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质:敢拼命。他不畏死,敢于担当。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展开拉锯战。面对吕布军的坚固防线,乐进作为“先登”先锋,带领队伍破城攻坚,硬生生撕开了敌军防线,为曹操赢得了至关重要的一场胜利。战后,乐进被封为广昌亭侯,正式进入了曹魏的核心将领行列。
三年后,曹操攻打吕布的老巢下邳,乐进再次披甲上阵,以雷霆之势击败了吕布的援军,彻底切断了吕布的外部支援。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乐进的评价为“以骁果显名”,这不仅仅是赞美他的勇猛,而是突显了乐进凭借拼命的精神赢得了所有战功。
专治“皇叔不服”:沛县之战打碎刘备的崛起梦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刘备借曹操与袁绍对峙之机,在沛县招兵买马,试图扩张势力。当时的刘备尚未经历赤壁之战的蜕变,仍算是中原地区的小势力,曹操岂能容忍刘备坐大?乐进受命出征,直接攻打沛县。
史书对这场战役的描述简洁:“击刘备于沛,破之”,但这背后的战术智慧却不容忽视:
1. 心理震慑:面对以“仁义”著称的刘备,乐进决定采取最猛烈的正面攻击,以摧毁刘备军的士气,史载“喊杀声震天动地”,可见战况激烈;
2. 擒贼先擒王:乐进亲自率兵冲锋,直接打乱了刘备军的指挥体系;
3. 速战速决:在袁绍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乐进明智地采取快速决战,确保尽早打赢。
最终,刘备不敌,仓皇逃亡,沛县易手。此役不仅粉碎了刘备早期的扩张梦,也让乐进升任讨寇校尉,成为曹营的“火线指挥官”,以迅猛果敢的指挥风格获得了进一步的认可。
暴打袁军和黄巾余党
在官渡之战中,乐进不仅突破袁绍的防线,俘虏了二十多名敌军将领,还斩杀了袁绍的大将淳于琼。此后,乐进继续乘胜追击,重创了袁谭、袁尚等人,还斩杀了袁绍军的大将严敬。与此同时,乐安郡的黄巾余党趁机作乱,乐进再次奉命出征,仅用短短的时间便彻底剿灭了黄巾残余力量,确保了乐安郡的稳定。
此役过后,乐安郡长达十年没有大规模动乱。与夏侯惇在博望坡的失利相比,乐进凭借稳准狠的战术表现出了极为难得的战斗力。
两战关羽:打破“武圣”神话的硬核操作
乐进最为耀眼的战绩无疑是他两度击退关羽——关羽此时正值威震华夏的巅峰时刻。第一次是在青泥之战中,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关羽试图从汉水北上攻占襄阳,乐进提前占据了青泥要塞,迫使关羽退守寻口。关键在于乐进准确把握了“卡位”时机,迅速采取行动,成功破坏了关羽的战略部署。
第二次是在寻口之战,乐进联合江夏太守文聘,水陆并进夹击关羽。此战不仅大获全胜,文聘部队还成功焚毁了关羽的战船,缴获了大量战利品。这两场胜利不仅打破了关羽的北伐计划,也展示了乐进面对超一流名将时毫不退让的坚韧作风。
有趣的是,尽管这两场胜利至关重要,《三国志·关羽传》对此却未作提及,反而一笔带过,这无疑也为乐进的军事才能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乐进是帅才吗?从陈寿笔下一句暗示说起
在《三国志》中,陈寿评价乐进“以骁果显名”。看似是在夸赞他的勇猛,实则这句话也在隐晦地暗指乐进缺乏全面统领全局的能力。乐进无疑是一个执行力极强、适合在战场上执行快攻和突破任务的将领,但他从未有过经营州郡或独立统领大军的记录。更多时候,他是曹操手中的“尖刀”,专门负责执行一些急需解决的战术任务。
结语
当我们沉浸在赵云“七进七出”的英雄传说中时,乐进这样的将领可能显得有些低调。但正史中的乐进,虽然在大将之中并不显赫,却是一个效率极高、战术执行力超强的攻城利器。在《三国志》里,乐进是一把锐利的刀,尽管他不像赵云那样光彩照人,但他依旧是曹魏军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你是否认为在五子良将中,乐进的存在感是最低的呢?他的综合实力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