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提到最富有的人,我们常常想到两位人物:明朝的商人沈万三和清朝的权臣和珅。这两个人的财富之多,几乎可以与国家的财富相媲美。和珅的财富有目共睹,清朝百姓有句俗语,“和珅一倒,嘉庆吃饱”,意指和珅倒台后,国家的财政状况大为改善。这也充分体现了和珅的财富之庞大。虽然和珅的财富来源颇有争议,但他的富有程度毫无疑问。
相比之下,沈万三的财富则因经营之道和商业才智积累而来。他没有贪污腐化,而是凭借自身的商业眼光和经营手段成为了全国首富,广受尊敬与景仰。沈万三在成为商界巨擘之前,曾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过一段交情,两人曾在困境中互相扶持。
沈万三自小立志从商,朱元璋则胸怀天下,两人虽然初时志同道合,但在乱世中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多年后,二人再次相遇时,早已是各自成名的大人物。然而,由于两人各自的志向迥异,彼此心中难免产生隔阂,这为日后的裂痕埋下了伏笔。
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在“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商人地位最低,普遍受到鄙视。皇帝为了避免商人和官员之间的勾结,破坏社会安定,甚至规定商人的子孙不得入朝为官。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疾苦,痛恨官商勾结,因此对于商人和贪官尤其厌恶。
当时,明朝建立之初,国库空虚,百废待兴,急需资金支持国家建设。朱元璋为了筹集资金而愁眉不展。然而,正是沈万三在此时挺身而出,慷慨解囊,为国家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沈万三不仅资助了长城的建设,还捐建了大部分南京城,甚至为军队提供了丰厚的军饷。这些善举使得沈万三在百姓和军队中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作为回报,朱元璋封了沈万三的儿子为官,这让沈万三的家庭更为显赫。
不过,沈万三虽然富可敌国,但他只懂得经商,缺乏政治手腕。他通过慷慨捐赠赢得百姓和军队的支持,但也因此触碰了朱元璋的底线。沈万三有时会在军队打胜仗后,主动发放军饷,这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他认为沈万三的做法削弱了皇权,挑战了他的统治地位。
有一次,朱元璋在一场盛大的国宴上,特意邀请了朝中的功臣、军官以及一些富商,其中就有沈万三。在宴会上,沈万三突然感觉到氛围不对,他发现除了功臣和大将,其他宾客大多都是官场上的显赫人物,只有自己是商人,地位相对卑微。此时,他猛然意识到,眼前的宴会可能是一个“鸿门宴”。
果不其然,朱元璋在宴席上故意刁难沈万三,他指着盘中的猪蹄,随口问道:“沈爱卿,这道菜叫什么?”大家都知道,“猪”和“朱”同音,这无疑是一个含有挑战皇权意味的提问。如果沈万三答“猪蹄”,便是对皇帝的不敬,若改口撒谎,则犯下欺君之罪。就在大家屏息等待沈万三的回答时,他却冷静应对,恭敬地站起来,回答说:“这是万三蹄。”朱元璋听后,觉得沈万三巧妙地避开了陷阱,也没有再追问。
然而,就在沈万三松了一口气,认为自己化解了危机时,他突然接到了一道圣旨,命令他被发配至云南,最终与朱元璋的关系彻底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