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创立的大明帝国,到了天启帝朱由校这一代,内外政治形势急剧变化。阉党与东林党的斗争不断加剧,矛盾愈演愈烈,双方几乎如水火不容。天启帝一心做他的“木匠皇帝”,而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日益膨胀,政治权力几乎掌握在他们手中,清流党派遭受压制与打压。天启帝去世后,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成为了崇祯帝。崇祯帝经过几番试探,终于成功除去了魏忠贤及其党羽,表面上明朝政权似乎恢复了秩序,实则内忧外患,明朝的根基早已不复当年。明朝的末期,崇祯帝在最后一次上朝时,等了半小时,竟只有一人前来。这种局面,实在令人叹息。
诚然,崇祯帝的能力并不差,他并非昏庸无能的君主,但在那个历史时刻,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他也无力回天。崇祯所面临的四大困境可谓异常严峻:首先是内外敌势,北方的女真族虎视眈眈,关内的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群起而攻,威胁国家的存亡;其次是小冰河时期带来的连年天灾,旱灾、蝗灾等灾难不断,农业歉收,导致国库空虚。由于财政困窘,朝廷无法有效救济灾民,反而加重百姓的负担,导致更多人揭竿而起,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第三,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政治斗争不断加剧,使得朝廷腐化无能,文官中没有能够真正出类拔萃的人物;最后,尽管崇祯手下曾有袁崇焕、孙承宗、吴三桂等能臣,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或者遭到排挤,或者发生叛变,无法为崇祯帝效力。
当李自成的大军攻占太原时,崇祯帝陷入了极度的困境。经过深思熟虑后,崇祯决定采取迁都的建议,然而他对迁都南京这一举措心存疑虑,认为这可能是亡国之君才会做的决断。在首辅陈演的极力反对下,崇祯决定以李明睿为首的官员死罪,以此断绝一切退路。李明睿的死导致朝廷更加动荡,大臣们开始各自为政,纷纷为自己的前途做打算。
既然不打算逃命,崇祯帝只得拼死一战。此时,吴三桂成为了他唯一可以依赖的人。崇祯立即命令吴三桂速速进京支援,然而吴三桂并未立刻行动,他提出了高额的军饷要求,要求朝廷提供200万两白银,且不能延期。实际上,这无异于讹诈朝廷,崇祯感到非常无奈。由于国库已经空虚,无法筹集到如此巨款,崇祯只能动员大臣们捐款,但由于官员们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家都不再忠诚于大明,有钱的也只想为自己留条后路,捐款数额远远不够。
当李自成的大军接近北京时,城内局势愈加紧张。某日,太监曹化淳竟然为李自成打开了城门,直接迎接敌军。崇祯意识到局势已无法挽回,他召开了最后一次朝会,号召所有大臣前来。然而,他等了半个小时,却只有一位心腹太监王承恩提前赶来,其他大臣全都没有出现。这时,明朝的官员已彻底失去了往日的“风骨”,不再为国家殚精竭虑,最忠诚的竟是一个太监。
崇祯见无大臣前来,悲从中来,他提起长剑,走进后宫,亲手杀死了妃子和女儿。在王承恩的搀扶下,崇祯帝登上景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悲剧性的结局,给崇祯帝的统治画上了一个句号。
小编认为,崇祯帝17岁即位,尽管性格上有所优柔寡断,但并不完全是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可惜的是,明朝的命运早已注定,崇祯帝无力改变这一切。吴三桂在最后时刻的讹诈,最终也为自己带来了报应,死于康熙手下。而那些在明朝灭亡时捞取私利、置国家命运于不顾的大臣,与当时权势遍地的阉党有何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