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刘禅,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些家喻户晓的谚语、歇后语和成语:“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阿斗的江山——白送”。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一直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统治者,甚至《三国志》和《邓艾传》等史书也不例外,都对他愚昧无知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然而,有人曾提到,读史要跳出现代眼光的局限,应该站在历史的背景下进行理解。尽管刘禅被流传下来的形象大多偏负面,但仍然有一些人愿意为他辩解。毕竟,刘禅这个人物本身充满了争议,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他的一生。
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的儿子,刘禅一生几乎都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度过。公元207年,刘禅出生时,刘备已经46岁,正处于他逐步恢复力量的时期。那时刘备刚刚结束了依附他人的生活,开始集结自己的军队,然而却屡屡遭遇失败,在多次败战后,他满心感慨创业艰难。正是这个时期,刘备前往“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刘禅悄然出生。
此时的刘备根本没有心思去照顾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攻打荆州,刘备一行人不得不仓皇逃命,更为戏剧性的是,刘备竟然抛下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年仅1岁的刘禅和他的母亲甘夫人,幸得赵云保护,才避免了灾难。此时,刘备甚至曾上演了一幕“摔死阿斗”的戏码,赵云的忠诚得到了充分体现。
接着,公元211年,年仅4岁的刘禅被送去养母孙夫人那里。史书中对孙夫人的描述是“骄纵奢侈”,这意味着刘禅的幼年教育期黄金时光就这样白白错过了。直到公元219年,刘备终于在汉中称王,12岁的刘禅才被正式立为太子。遗憾的是,史书记载中没有提到刘备曾亲自教导刘禅任何文武知识。相较之下,曹操的儿子曹丕10岁时就已随父上阵,刘禅14岁时才开始学习书礼。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按照常理,这本应是刘禅的天下,却被诸葛亮接管了。诸葛亮的辅佐让刘禅无法亲政,而他也从未亲身参与过战场。公元235年,诸葛亮去世,他再度安排了蒋琬辅佐刘禅,这让刘禅依然无法掌握政权。久而久之,刘禅的积怨开始显现,后期的他便把内心的“迟来的叛逆”爆发出来。
公元246年,蒋琬去世时,刘禅已经39岁。被他人控制了这么多年,刘禅对诸葛亮和蒋琬心生怨恨,但他既不会治国理政,也缺乏领军打仗的能力,最终他选择了放纵自己。尽管史书上并不难看出,刘禅并非没有智商或情商,但他却从未把自己的能力运用到正道上。忠臣曾劝他远离奸臣黄皓,重用董允,但刘禅的回答却是:“我知道他是为我好,可是董允常常侮辱我,我恨他,就算知道他对我有利,我也不会听从。”
公元263年,魏国的司马家族发动的战争打到了蜀汉的城下,刘禅选择了投降。被司马昭俘虏后,他面临着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死亡,二是彻底屈服。蜀国大将姜维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意图复兴蜀汉,但消息泄露后,蜀国将领全数被杀。面对这种局面,刘禅不显紧张,不知是装作平静,还是完全放松自己,甚至当司马昭试探问他是否思乡时,他毫不犹豫地说:“不想,洛阳有美食美酒,何必回蜀?”司马昭一度怀疑他在装,刘禅则趁机让人挂上“中山寨”牌匾,司马昭看到后大笑不已,心中才安。
许多人无法理解这两位聪明人之间的“哑谜”,直到司马昭解释道:“把它倒过来看,就是‘在山中’。”刘禅的意思是,“我没有争霸的心思,只想归隐田园。”正因为刘禅在魏国的“乐不思蜀”和“中山寨”举动,刘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一直在洛阳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未遭司马昭杀害。
因此,许多人认为刘禅当时的选择颇具智慧,至少保全了刘家血脉的延续。然而,也不可否认,刘禅在成为皇帝后的懒散和享乐,反映出他并未有意称霸。尽管他具备辨识人才的能力,然而无论是在前期未能亲政,还是在后期不愿承担责任,都导致了蜀国势力的急剧衰退。而被俘之后,他的屈服和委曲求全,更显得缺乏骨气,也正是这一点,成了人们对他不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