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作为朱元璋最得力的谋士,因其出色的智谋和精准的预见力,常常被后人拿来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相提并论,甚至有时还被神话化。然而,刘伯温的命运并不如他在历史上那么光彩照人。与刘备的宽宏大度相比,刘伯温却遇上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猜忌且多疑的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从一个贫寒的乞丐起家,凭借偶然的机遇成为了帝王。他的出身低微,和刘邦有些相似,可是与刘邦的宽容不同,朱元璋在掌权之后表现出了一种比刘邦更加严酷和决绝的行径,那就是:屠杀功臣。刘邦在巩固了自己的江山之后,虽然杀掉了韩信、彭越和英布,但他并没有彻底清除掉所有的老兄弟。而朱元璋则不同,除了一两位幸存者外,几乎所有曾为他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都死于非命。根据一些野史记载,刘伯温的死便与胡惟庸密切相关,而胡惟庸送给刘伯温的那杯毒酒,实际上是朱元璋亲自指使的。
尽管如此,身为君臣的关系,刘伯温临终时仍不忘献上了一策,而这一策,直到17年后朱元璋才终于领悟其中的深意。
刘伯温临终前的“鱼”之计
明朝刚刚建立时,国家百废待兴,朱元璋深知“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由于自己从贫苦中起家,尤其理解这个道理。因此,他对任何可能威胁自己统治的势力都极其警惕。再加上“淮西勋贵”的迅速腐化,百姓的怨恨日益加深,朱元璋在巩固政权后,迅速展开了一场清洗。在洪武八年,首个开国功臣廖永忠被杀,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接二连三的朝堂风波。
其实,早在朱元璋称帝前,许多开国功臣就已经被他以各种理由调回家乡。从根本上来说,这一切的变化源于朱元璋对这些曾共事的兄弟们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曾经是兄弟,但一旦江山稳固,立场却变成了君臣之间的深远隔阂。
刘伯温则在洪武四年陷入了这场清洗的漩涡,事实上,早在洪武三年,刘伯温因某事辞去职务回乡。对于朱元璋来说,刘伯温过于聪慧,总是能预见到自己心中所想,甚至时常超出他的预料。这使得朱元璋不得不开始怀疑自己的地位。于是,在洪武三年,刘伯温便请求辞去职务,回到故乡养病。到了洪武八年,刘伯温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已经到了无法起床的地步。面对这样的情况,朱元璋的反应异常冷淡,只是冷冷地叮嘱他好好休息。
看到君主如此冷漠,刘伯温的内心颇为失望,但作为臣子,他依然履行了最后的职责。在死前,他特意召见了两个儿子,亲自将两本书和一筐鱼交给他们,安排好了后事,然后安然离世。
“鱼缸”里的深意
刘伯温临终时的所言,朱元璋一直没有理解。毕竟,刘伯温的智慧过于深奥,常让人捉摸不透。直到有一天,朱元璋偶然观察到一缸鱼在激烈争斗,鱼缸里空间有限,大鱼总是把小鱼的生存空间挤压掉。若是长此以往,小鱼必定会被大鱼吞噬。这一场景深深触动了朱元璋,他开始联想到自己的一些儿子们,尤其是朱允炆。
当时,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孙子朱允炆身上,立他为皇长孙。然而,朱允炆的叔叔们对此极为不满,纷纷表示反对。在北京的宫廷内,局势日益紧张,朱允炆就像那条在鱼缸中挣扎的小鱼,必定会受到来自叔叔们的压力和威胁。
终于,朱元璋意识到,刘伯温所赠的鱼,实际上是在提醒他:必须要采取措施,确保自己的儿子朱允炆的安全。他开始调整局势,将一些儿子派往北方守边,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北方的防守,另一方面也让局势更有利于朱允炆。
然而,朱元璋在做出这些调整时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便鱼缸再大,鱼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而真正的帝位,永远只有一个。因此,即使他对局势进行调整,这个帝王之家内的斗争依旧不可避免,命运依旧难以改变。
这便是帝王之家最终的宿命——即使局面有所变化,但皇位之争始终无法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