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十三日,荆州的湘王府被朝廷的官军围困得水泄不通,形势逼近绝境。朝廷以“造反”为由,准备将湘王朱柏押回南京受审。朱柏不仅文武双全,而且素来心高气傲,怎能容忍无端的罪名和屈辱。曾被削去封号的几位亲王早已沦为阶下囚,而湘王决心不步他们的后尘。整理好衣冠后,朱柏点燃了王府宫殿,然后跃马冲进了熊熊烈火,决意以死表达自己的坚定立场。王妃吴氏及大部分宫人也在此过程中自愿殉死。
湘王在临终前仰天长叹道:“唉,我曾见过历史上许多忠臣,在昏君暴政下,不得不自裁或为臣服。作为太祖皇帝的亲子,我曾南面为王。可惜太祖驾崩后,未曾见父王最后一面,甚至未能参与他的葬礼。时至今日,心中充满了无法承受的痛苦,世上再没有任何快乐可言。若真要忍受如此侮辱,活着又有何意义?”说罢,他再度痛哭流涕,泪水与鲜血洒满大地,随即穿戴整齐,毅然走向火海。整个王府的众人也都追随他走向同样的命运。——《湘献王神道碑文》
消息传到北平,燕王朱棣震惊且感到恐惧。
六年前,朱棣与十二弟朱柏一同参加了皇太孙朱允炆的册封大典,那时二人作为亲王代表见证了整个流程。湘王死后被赐予了“戾”字的恶谥,显然表明朝廷毫无悔意,这让朱棣深知自己也许已经成为下一个目标。
朱棣的决定很快做出。那年七月,他被迫起兵反叛,带着刀架在脖上的威胁,朱棣没得选择,必须行动。建文帝朱允炆一方面命令将这位四叔废为庶人,另一方面紧急调动了三十万大军北上平叛。在这种对亲王极其苛刻的环境下,三年的靖难战争爆发了。那么,靖难战争期间其他存活的亲王和公主又是如何立场鲜明的呢?他们在战后又面临怎样的命运?
靖难之中:各自站队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继位后的建文帝迅速展开了所谓的“建文新政”,对皇亲和武勋进行了一系列打压。这些措施使得太祖皇帝生前宠爱的小儿子周王朱橚被废除爵位,整家发配云南充军。此外,其他如齐王朱榑、代王朱桂等亲王,也先后被废除。然而,最具震撼的还是十二叔湘王朱柏的自焚,这彻底撕下了建文朝廷虚伪的面具。
朱棣在起兵之初,便发表了严厉批评,指出当时朝廷不信任亲王,反而笼络奸臣,践踏祖宗的法则,甚至对湘王实施逼迫,导致其最后自焚。他痛心疾首,揭露了朝廷对亲王的不公与无理。
当时的亲王们究竟处于怎样的境地?
根据当时的“亲王戍边”政策,皇子们成年后便要到封地戍守边疆,成为所谓的“塞王”。而根据历史记载,已经在封地的亲王们如下:
第六子楚王朱桢、十一子蜀王朱椿、十四子肃王朱楧、十五子辽王朱植等,均已封国戍边。相比之下,已经被废除的亲王如周王、齐王、代王、岷王等则无力参与战事。
在靖难的关键时刻,部分亲王和公主在这一过程中,选择了站队。在这期间,宁王朱权和他手下的护卫军成为了关键的战力来源。
站队燕王
与一般的历史观念不同,建文帝的削藩措施实际上极为老练。面对燕王起兵时,他迅速分析形势,发现支持自己的人寥寥无几。辽王和谷王先后有所动摇,甚至主动向燕王示好。宁王朱权,虽起初抗旨不遵,但在与朱棣的互动中逐渐站队支持。
与此同时,怀庆公主和驸马王宁也选择支持朱棣。王宁在前期曾多次为燕军提供情报,并且在燕军的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他的举动引起了建文帝的愤怒,但他依然在靖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站队朝廷
尽管建文帝对亲王采取了严苛手段,许多人依然未能站出来支持他。辽王朱植奉旨回京,谷王朱橞弃国而逃,完全是为了保全自身的安全。相较于这些变化无常的亲王,其他亲王如楚王、蜀王、晋王等保持了沉默,未对朝廷表示任何支持。
靖难之后的奖励与惩罚
靖难战争结束后,胜利的朱棣即刻实施了大规模的奖惩措施。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等重新恢复封号,回到各自的封国。而湘王朱柏则被追封为“湘献王”,并为其在荆州重建衣冠冢。
对于支持燕王的亲王,如谷王朱橞,则被奖励增禄。虽然他曾背叛建文帝,但因为其功劳,封国得到了升迁。
而像宁王朱权,虽然有过重大贡献,却未能如预期获得分封天下的承诺,只是其封国由大宁改为南昌。辽王朱植则被迁到荆州并削去护卫,郁郁终老。
公主们的命运
与亲王们不同,建文帝的公主们在靖难战争中的态度颇为有趣。建文帝的亲妹妹宁国公主和其驸马梅殷,在燕王起兵后明确支持朝廷。然而,她的悲剧也在于四年后,梅殷在一次“意外”中被害致死。
其他公主和驸马如大名公主、南康公主等,均被卷入了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最终遭遇了不同的命运:有的被迫自杀,有的被残酷惩处。
结语:
靖难战争的本质是一场围绕权力的博弈,背后深刻反映了江南地主、宗室与武勋之间的巨大冲突。虽然许多亲王保持沉默,未对建文帝发出任何支持,但靖难战争最终的胜利,也说明了这些亲王心中对权力分配的深刻理解和微妙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