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后,立即采取了三项重大举措。
首先是立宪法。朱元璋很快发布了“新约法三章”。前文提到,攻下太平时,他曾发布《戒戢军士榜》,通过严明军纪稳住了民心,并将所有能团结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为下一步攻占集庆奠定了坚实基础。攻占集庆之后,为了安抚民众,朱元璋召集了当地的官员、长老、士绅和百姓,与大家进行了亲切交流。朱元璋的讲话有四个要点:
第一句话是:我并非无心来到集庆,也不是故意打扰你们,而是情势所迫,无法抗拒。大家一直生活在这座险峻的城市中,日夜提心吊胆,四处充满着不安。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元朝的政治腐败,百姓生灵涂炭,战火不断,我来到这里,是想为百姓解除灾难,拯救大家。
第二句话是:不论你们的饭碗是金的、银的、铁的,还是塑料的,我都不会砸掉。大家请放心,我只是来管理城池,绝不会打扰你们的生活。你们依旧可以安心从事自己的工作,继续经营旧业,保留原来的职位。如果有非公务员中的仁者、智者、勇者愿意为我效力,我必定礼遇他们,给予重用。
第三句话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若犯了法,都将依法处理。我决不允许腐败、不正之风,必须严厉整治一切有害百姓的政策。
第四句话是:真心希望大家安居乐业,开心快乐,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
“新约法三章”的发布迅速奏效,城市中的军民各自安定从事自己的工作,大家关系更加融洽,彼此更加关心。集庆的秩序也变得更加和谐。
其次是立政权。每一次改朝换代,必定会带来新气象,朱元璋在占领集庆后,为了彻底与旧元朝政府划清界限,立即将集庆更名为应天,正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权。
为了更圆满地完成此事,朱元璋特意征求了大臣们的意见。李善长、徐达等人陪伴他参观了集庆城,看到这座城池雄伟壮丽,繁华富饶,不禁发出了由衷的感叹:“集庆真美啊,风光如旧,令人熟悉;集庆真奇啊,天设地造,天然屏障;集庆真丰啊,仓库满,民生足;集庆真幸运,有你们的帮助,何愁成功?”众人纷纷点头称赞。
朱元璋继续说道:“既然这里符应天命,民意相合,不如将集庆改为应天吧!”
“应天,顺应天命,回应民意。”众人纷纷赞同。
因此,集庆迅速改名为应天,并且集庆路也随之更名为应天府。朱元璋在这里设置了大元帅府,自己担任大元帅。同时,他还设立了天兴和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任命廖永安为统军元帅,赵忠为兴国翼元帅,分管太平,使他们独当一面。
第三是立军威。兴国之根本,在于强兵足食。自从朱元璋投身革命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军队。他常说,“革命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从和州出兵到集庆的过程,他对军队的要求愈加严格,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他指派人将粮船推入急流的决定,才有了他选择五百士兵为自己守夜的举措,最终确保了顺利攻占集庆。攻占集庆后,朱元璋一方面立宪法,另一方面强化军威。
此时,被誉为集庆“东北门户”的镇江尚未完全解放,朱元璋迅速将战略目标指向了镇江。然而,连战连胜之后,士兵们的骄傲情绪、流寇心态和小农思想逐渐显现出来。若不及时整治,这些将士必然会腐化堕落,最终对革命事业造成严重威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朱元璋立即召开了动员大会,讨论如何收复镇江。
会上,朱元璋首先郑重其事地讲述了严格军纪的必要性,强调了军纪的重要性,并引用了多个事例,指出从攻占和州以来,一些将领纵容士兵犯下烧杀抢劫、奸淫掳掠的罪行。这些罪行举目皆是,朱元璋列举得令人毛骨悚然。就在气氛紧张时,他突然厉声命令:“既然他们知道法律而违犯,立刻拉出去,砍头示众!”
话音刚落,亲兵们迅速冲上前,将这些将领捉拿。他们顿时吓得跪地求饶,但朱元璋毫不动容,命令亲兵们立即执行处决。
正当局势紧张时,冯国用挺身而出,为将领们求情:“他们虽犯错,但也有苦劳与疲劳,求主公高抬贵手,饶他们一命。”朱元璋怒目而视,斥责道:“苦劳?疲劳?这等行为若不立即制止,谁还敢为我效力?如果容忍这些罪行,我们的宏图大业也将无望。为了天下百姓,必须严惩,眼不见心不烦。”
亲兵们不得不将这些将领推进大门外。此时,李善长急忙跪下请求:“他们犯了错,但若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一定会改正。还望主公仁慈,宽恕他们一次。”朱元璋终于答应,但依然严厉要求将领们带兵攻打镇江,立下功绩才能折罪,并且让他们签订保证书,若再犯,决不轻饶。
这场“假戏真做”的立军威行动果然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军民关系融洽,镇江也迅速落入朱元璋的掌控。镇江守军表现顽强,但最终无力抵抗。朱元璋入城时,军队纪律严明,没有发生一起扰民事件,铁腕政策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