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秦巧妙策划了“死间计划”后,为燕国搭建了一个宏伟的复兴舞台,名将乐毅也终于闪亮登场!乐毅,字永霸,原为中山国人。随着中山国被赵国吞并,他便成为了赵国的一员。他是魏文侯时代名将乐羊的后代,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与战略家。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因为废立继承人而引发了“沙丘之乱”。在沙丘行宫被围困的情况下,赵武灵王最终死于饥饿。为了避开这场内乱,乐毅选择前往魏国。不久后,乐毅发现当时的魏王并非明君,而正听说燕昭王求贤若渴,于是他果断投奔燕国,最终被燕昭王任命为亚卿。从此,乐毅开始静心等待能真正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了却君王天下事
公元前284年,经历了十多年的等待,机会终于降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负责统领燕、赵、魏、韩、秦五国联军,出兵攻打齐国。在“济西之战”后,其他四国因与齐国并无深仇,且在与齐国交战中获得了利益,便选择撤军。乐毅眼光独到,他深知齐湣王刚愎自用、暴政四起、民心涣散,此时正是攻打齐国的最佳时机。于是,乐毅决定独自带领燕军继续东进,逼近齐国的都城临淄。
齐国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周围的秦周,齐国将领达子临危受命,带领残兵退守此地。为了激励士兵,他提出将府库的财富分发给士兵,但齐湣王因吝啬而拒绝了这个建议。无奈之下,达子只能奋勇迎战,最终英勇牺牲,临淄也在乐毅的攻势下破防。
攻克临淄后,乐毅不仅厚葬了苏秦,还将齐国的珍宝以及之前齐国抢夺的燕国宝物一并运回燕国。燕昭王得知捷报后喜不自胜,亲自前往齐国犒赏将士,并封乐毅为昌国君。乐毅继续留在齐国,展开进一步的攻城掠地。
乐毅深知单靠武力并不能彻底征服齐国,最关键的还是要收服民心。因此,他严格军纪,确保每到一地都不骚扰百姓,废除齐湣王的暴政,减轻百姓的负担。他还修建了齐桓公与管仲的祠堂,四处寻找隐士并邀请他们归附,燕昭王也分封了120多位齐人,其中20多人被封为君,享有自己的城邑。齐国百姓喜悦不已,乐毅以恩威并施的方式,迅速攻占了齐国70多座城池,迅速将其并入燕国,只有莒城与即墨两座城池未能攻下。
对于这两座城,乐毅深知穷寇勿逼,以免引发困兽之斗,因此采取围困而不进攻的策略,计划通过断水断粮迫使其投降。
功败垂成
然而,围困莒城和即墨长达五年之久,在此期间乐毅不断面临来自朝中的弹劾与谣言,太子姬乐资也向燕昭王提出质疑,认为乐毅故意不进攻这两座城池,打算借机与齐国人结交,甚至有可能自立为齐王。燕昭王听后勃然大怒,坚决为乐毅辩护,称即使乐毅有做齐王的野心,他的功绩已经足够。燕昭王亲自打了太子姬乐资二十大板,并命使者前往临淄,准备拜乐毅为齐王。
然而,乐毅坚定拒绝了这一提议,他发誓决不称王。乐毅的忠诚让燕昭王深感欣慰,他相信乐毅绝不会背叛自己。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太子姬乐资继位为燕惠王。对于曾经主导即墨保卫战的田单来说,这是个巨大的机会。他开始施行“反间计”,散布关于乐毅企图自立为齐王的谣言。燕惠王听信谣言,派遣骑劫代替乐毅,命令乐毅回国。
乐毅不愿背叛,也无法返回燕国,只能逃往赵国。赵惠文王得知乐毅逃入赵国,立即接纳了他,并封他为望诸君。乐毅被燕惠王误解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燕国的虚伪与对他的猜忌,因此他写下了《报燕惠王书》,在信中表明自己对燕昭王的忠诚,并巧妙驳斥了燕惠王的怀疑。
乐毅的这封信最终平息了燕惠王的忧虑与偏见,他的儿子乐闲继承了乐毅的封地,并且得到了昌国君的称号。乐毅也成为赵国的使者,在两国之间促进友好,直到他去世。
明哲保身
乐毅的英雄事迹在历史上广为流传,他的智慧与忠诚,使得他成为英雄豪杰的楷模。汉朝建立后,刘邦还曾命人寻访乐毅的孙子,并封他为华成君。三国时期,曹操在读到《报燕惠王书》后深感动容,而诸葛亮则经常自比管仲与乐毅。
唐代肃宗时期,乐毅被奉为“十哲”之一,供奉于武成王庙中。可见,乐毅在后人的心目中,地位非凡。
乐毅之所以受到后世敬仰,不仅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更因为他那种“忠而不愚,进而知退”的清醒与睿智,以及他那胸怀宽广的君子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