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将是指三国时期蜀汉的五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他们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尽管在真实历史中并没有“五虎将”这一称呼,但通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这五人逐渐被后世合称为“五虎上将”,并且这个名字在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在民间,他们的英雄事迹更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广为流传。直到《四库全书》在清代乾隆时期的修订过程中,这个名号才被正式确立。
最早关于五虎上将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陈寿的《三国志》,其中他将这五人列为一传,称之为“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关羽(?-220年),字云长,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之一。关羽以忠诚、勇猛闻名,曾被曹操擒获,但却英勇脱险并斩杀了袁绍的猛将颜良。与张飞一同并称为“万人敌”。在刘备成为汉中王后,关羽带兵围攻襄樊,期间更是捉拿曹军的名将于禁,并且亲手斩杀庞德,震慑了华夏。曹操一度因怕关羽太过强大,甚至考虑迁都避让。最终,由于曹操派遣徐晃增援,同时东吴的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最终兵败被杀。刘禅追封关羽为“壮缪侯”,并且关羽在去世后逐渐被神化,历代朝廷多次为他褒封,尊号“武圣”。
张飞(?-221年),字益德,与关羽一同早期追随刘备。在刘备的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以二十骑断后,凭借水断桥的战略让曹军不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一起扫荡西川时,他还在江州释放了严颜。汉中之战期间,他在宕渠大破张郃,立下赫赫战功。张飞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并封西乡侯。后来被范疆、张达所刺杀。刘禅追封张飞为“桓侯”。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出生于马腾家族,乃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年少时即有很高的军事才能,曹操曾数次邀请他入京为官,但马超始终拒绝。曹操在关中治兵时,马超联合韩遂等抗曹,但最终被曹操巧妙的离间计打败。后来,马超攻取陇上诸郡失败后投靠了汉中张鲁。刘备攻打刘璋时,马超加入刘备阵营,并参与了合围成都的战斗。在汉中之战后,马超联名上书推举刘备为汉中王。蜀汉建立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222年马超因病去世,刘禅追封其为“威侯”。
黄忠(?-220年),字汉升,最初是刘表的部下,后归刘备阵营,并随刘备入川作战。在汉中之战中,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曹军名将夏侯渊,一战成名。黄忠于220年去世,刘禅追封其为“刚侯”。
赵云(?-229年),字子龙,是继关羽和张飞后最早追随刘备的将领之一。早年跟随公孙瓒,后来加入了当时依附袁绍的刘备。赵云曾两次救出刘备的儿子刘禅,号称“单骑救主”。在汉水之战中,他曾成功击退曹军。刘备称他为“一身是胆”,并且军中将士尊他为“虎威将军”。赵云是五虎上将中唯一一位参与过两朝的将领。他去世于229年,刘禅追封他为“顺平侯”。
刘备成为汉中王后,分别任命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为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和后将军,而赵云则只是一个品级较低的杂牌将军——翊军将军。在当时的蜀汉朝廷中,赵云的品级比其他四位五虎上将低了至少三到四个级别,这让他在五虎上将中显得有些不协调。
与此同时,蜀汉另一位重要大将魏延也备受刘备的器重。他独自镇守汉中十年,是刘备时期最高官爵的将领之一,拥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诸葛亮北伐时,魏延也立下赫赫战功。尽管如此,魏延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未被列为五虎上将,这究竟是为何呢?
魏延虽然勇猛过人,擅长训练士兵,但性格孤傲且为人极为倔强,常常与同僚产生摩擦。尤其是与杨仪的关系十分紧张,两人矛盾重重。诸葛亮虽然欣赏魏延的才能,但也常为两人调解。在诸葛亮病重时,他与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商议后事,魏延担任断后的任务。可是,魏延对杨仪的指挥心生不满,甚至言辞激烈地表达过自己不愿听命于杨仪。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魏延怀疑杨仪有谋反之心,因此率军先行,与杨仪的部队发生冲突。
最终,魏延被指控谋反,并且在杨仪的追杀下不幸被杀。虽然魏延在蜀汉立下赫赫战功,但由于性格的高傲和与同僚的矛盾,使得他未能被列为五虎上将。如果魏延能够收敛脾气,或许他能在蜀汉历史上留下更光辉的一笔。
魏延的悲剧也提醒我们,个人的性格缺陷往往能影响到历史的评价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