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中,有两件事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其一便是耕种,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种地可以说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与传承。农耕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生计方式,也在深层次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结构。其次,便是历史的记录。中国的历史能够延续千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历代史官都有修订史书、为前朝立传的习惯。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连续不断的历史书写,才使得中国的历史得以一代代流传下去。
然而,历史的记录并非完全公正,它有时也成为了统治者掩盖真相的工具。即便是那些具有雄才伟略的帝王,他们身上也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在唐朝初期,李世民曾下令修改关于他的一些历史记载,力图掩盖自己的“黑历史”。此后,许多史书在政治需要下对这些皇帝的丑闻进行了删改和粉饰,历史就这样被改写,失去了原本的真实性。
其中,李世民对李建成的抹黑尤为典型。我们知道,李世民的皇位并非通过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而得来。按理说,李建成作为窦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其太子之位是理所应当的。当时,李建成的支持者众多,其中魏征便是他最为坚定的盟友之一。魏征对李建成忠心耿耿,深受李建成的器重。然而,史书中却对李建成进行了恶意的抹黑,将其描绘成荒淫无道、无所事事的太子,甚至还编造了李建成与李元吉联合对李世民发动暗算的故事。
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尽管李建成的雄才大略不及李世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无能。要知道,李建成在李世民平定天下时,承担了重要的后勤工作,负责军需调度。如果他真心想要伤害李世民,完全可以在后勤上设下障碍,但事实上李世民的征战多年,后方的补给一直未曾出现问题。这就表明,李建成在这方面并非毫无能力,反而是一位相当有才干的政治人物。
在行军和打仗方面,李建成的确不如李世民出色,但他曾平定了刘黑闼之乱,这一点与《唐史》中的记载大相径庭。因此,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认为李建成并不应当像《唐史》中所描述的那样,只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太子。他至少应当是一个称职的太子,否则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可能如此稳固。可是对于李世民而言,如果史书中记录李建成的功绩,他的皇位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因此,李世民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掩盖李建成的正面形象,令后代史官将他的功绩抹去,最终将李世民塑造成一个几乎完美的皇帝形象。
李建成死后,李世民对其余李建成派系展开了彻底清算。在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不仅杀死了李建成,还将李建成的多个儿子一一斩杀,甚至将李元吉的家族流放,并剥夺了他们的宗籍。李元吉的妃子也被李世民纳入了自己的后宫,而李建成的支持者,如裴寂等人,也在李渊退位后失去了支持,最终被李世民驱逐出朝堂。李世民的这种手段极为残酷,甚至不亚于杨广的暴政,而他的所作所为也远比杨广更加果断和狠毒。
然而,由于这些不光彩的行为,李世民不敢让史官如实记载,几度指示史官将自己的黑历史进行粉饰。从此,史书中的李世民几乎成了一个无所不能、英明神武的帝王。事实上,李世民在历史背后隐藏的黑暗面很少有人知晓。而在李世民之前,史官的职责本应是如实记录历史,但在他开创的先例之后,许多后来的统治者也纷纷采取了类似的手段,要求史官改写历史,抹去自己的过失。
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位君主,行为与李世民颇为相似,他也屡次要求史官修改历史。然而,这些史官宁死不屈,坚决拒绝改变记录。最终,这位君主愤而杀害了那些史官,换了新的。然而,即便如此,新任史官依旧不愿顺从,最终这位君主也不得不作罢。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记录仍然相对可靠,而李世民则开启了一个不光彩的先例,这使得后代的史官逐渐变成了统治者的工具,他们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几乎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