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诸葛亮的成长背景与他所拥有的远大志向。
诸葛亮出生在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家境富裕,来自瑯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家族在当地有着显赫的声望。诸葛亮的祖父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期担任过司棣校尉,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曾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三岁时母亲去世,八岁时父亲也去世。失去了父母的他与弟弟诸葛均一起随父亲的叔叔诸葛玄前往豫章。当时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但东汉朝廷却派朱皓取而代之,导致诸葛玄投奔荆州牧刘表。几年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带着弟弟隐居南阳,过上了务农和学习并行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诸葛亮并未放松对学问的追求,他四处游学,曾拜庞统的叔父庞德公和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结识了崔州平、徐庶、孟公威等人。诸葛亮虽然身处战乱之中,却依然坚守自己的学问和理想,不断提升自己。
诸葛亮自幼有着远大的抱负。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他曾创作了一首《梁父吟》,以此诗抒发自己对时局的感慨,尤其是对三勇士因误信谗言而死的遗憾,以及对晏子未能有效使用人才的失望。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那些拥有卓越才能的人屡遭不公命运的深刻同情,同时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志向。
他以管仲和乐毅为榜样。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帮助齐桓公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使齐国强大。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他攻占了齐国大半的土地。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显示出自己有着恢复汉室、恢复天下的雄心壮志。
诸葛亮在《魏略》一书中也有记载,当他与石广元、徐元直和孟公威一同游学时,他并不追求死记硬背,而是注重理解书中的精髓。诸葛亮的学习方式独特,他每天早晚常常坐下冥思,舒展自己的胸怀,并且曾对朋友们说:“你们三人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他虽然不显露自己,但心怀远大。
至于诸葛亮是否有意投曹操,实际上他并没有这个打算。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曹魏的房陵太守蒯祺,妹妹也嫁给了曹魏的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但诸葛亮仍坚持隐居南阳,他更倾向于与江南的士族建立联系。他甚至曾对朋友孟公威说:“中原的士大夫多的是,你为何不在这里多待一些,何必回去故乡?”他对曹操的残暴行为心生不满,更不愿辅佐曹操治理天下。
那么,诸葛亮为何最终选择了刘备?一方面,诸葛亮出身于官宦之家,家族的传统让他从小便认定汉室才是唯一应效忠的朝廷。另一方面,他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形成了忠诚、孝顺、仁爱、礼义等儒家核心价值,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而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的后裔,也恰恰具备恢复汉室的理想抱负。刘备不仅仁爱宽厚,信守诺言,而且也表现出对人才的广泛吸纳,最终使得诸葛亮感到自己可以在他手下施展抱负。
与其他势力相比,曹操与孙权的政权无法真正恢复汉室的统治。曹操自封为魏王,手握大权,他所追求的并非恢复汉室的秩序,而是扩张个人权力。孙权则更注重建立自己的江东政权,因此,诸葛亮最终决定投身刘备阵营,成为其重要谋士,致力于恢复汉室。
正如水镜先生司马徽所言,诸葛亮选择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刘备,他不仅为刘备贡献了自己的智慧,还为实现汉室复兴的梦想鞠躬尽瘁。然而,尽管诸葛亮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但他未能亲眼见证自己的理想实现,最终以悲壮的姿态离世。尽管如此,诸葛亮的忠诚、智慧与勇气仍然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磨灭的精神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