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陶庵梦忆》中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成为皇帝后不久,就开始考虑自己去世后的安葬问题。他并未被权力的荣耀冲昏头脑,虽然身边的人天天为他高呼“万岁”,但他依然清醒地认识到,皇帝也不是永生不灭的,与他不同,他的后代中有些人心不在焉,诸如想修道成仙的嘉靖帝,显得与他形成了鲜明对比。朱元璋不仅没有自恃为永恒之君,反而早早为百年之后做足了安排。
南京的钟山,又叫紫金山,山上常年弥漫着红紫色的云雾,气氛神秘。当地人认为这里的山势就像是老虎盘踞着龙,云雾中的气息也一定是龙气。朱元璋便认为,这座风水宝地定能庇佑大明江山长久,于是他带着三位重要大臣前去“视察”选址。
这三位大臣非同小可,一个是刘伯温,一个是徐达,还有汤和。刘伯温,字基,号诚意侯,是当时一位深受尊敬的谋士,他不仅精通天文地理,还能推算未来,犹如一位活的神算,甚至有传闻他设计了北京城的布局,将其规划成了“八臂哪吒”形状。徐达,字天德,是朱元璋的战友,身手不凡、勇猛异常,立下赫赫战功,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乃大明开国六王之一。南京的瞻园便是他生前的王府,其他如愚园、莫愁湖、白鹭洲等公园,也曾是他家的产业。汤和,字鼎臣,与朱元璋同乡,是开国功臣中唯一一个成功逃过大清洗的将领。这三人来到钟山后,经过一番仔细观察,选择了一个地点并记下,结果一对照,竟然发现每个人的选择都完全一致——这个地方便是今天的明孝陵。
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钟山如此风水好,周围肯定也埋葬了不少名人。其中左侧就有东吴大帝孙权的墓。对于这位赫赫有名的英雄,朱元璋并没有直接打算迁走,而是大手一挥,说道:“孙权是条好汉,留着他给我守门吧!”于是,东吴的霸主就这样成为了孝陵的“守门人”。
如今的孙权墓已经没有太多的痕迹,除了一个石碑和一座小石桥,几乎什么都没有,成为了一个走过便会错过的景点。
工程正式开工不久,在原本开善寺的位置又挖掘出一座塔,塔里藏着一位和尚的肉身。这个和尚名叫宝志公,是南梁时代著名的高僧,他的事迹广为流传,也是“济公”的原型。宝志公不仅创立了佛教水陆仪轨,还将撞钟的习俗传播开来。时间跨度从南梁到大明,整整近千年。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经过了如此漫长的岁月,这位和尚的肉身依然保存完好,甚至连指甲都在生长,已经绕过了他的身体几圈。
不过,这位和尚并没有像孙权那样得到朱元璋的“特赦”。当士兵们试图将宝志公的肉身从塔中移出时,却发生了奇异的事情:无论多么强壮的大力士,都无法将这具身体抬起来,仿佛他有千斤重。这个奇异的现象很快被报告到了朱元璋那里。朱元璋曾经有过一段做和尚的经历,因此他知道此事绝非小事,必须亲自处理。于是,他亲自前往宝塔,对宝志公行礼上香,并承诺为他制作金棺银椁,另建一座灵谷寺安葬他,并且为寺庙提供三百六十座庄田供养。奇迹发生了,在朱元璋做出承诺后,原本怎么也抬不动的和尚肉身竟然顺利被抬了出来。
于是,南京的灵谷寺便应运而生,也因此获得了朱元璋的封号“天下第一禅林”。然而,这座寺庙在清朝咸丰年间不幸遭遇战火,毁于清军与太平军的争斗,只有明代建造的无梁殿得以幸存。宝志公和尚的真身也随着大火化为灰烬,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
钟山上的云雾常年缭绕,呈现红紫色的光辉,大家都说这里是龙气汇聚之地。朱元璋与刘伯温、徐达、汤和三人定下了陵寝的位置。后来,朱元璋决定将孙权的墓保留下来,让他继续守护大明江山。再到开工时,发现了宝志公的和尚塔,他的肉身保存完好,令人惊叹。朱元璋亲自前往礼拜,并许诺厚葬,最终实现了承诺,使得灵谷寺成为历史上的名胜之一。
——《陶庵梦忆·钟山》明张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