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决定废除中书省。此举在后世引发了不同的解释与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此后“朱元璋之后无宰相”,在后来的清朝题材的文艺作品中将其描绘为“大聪明”;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朱元璋的这一决定并未对宰相的角色产生实质性影响,宰相依旧如故。那么,朱元璋真的是“废除了宰相”吗?实际上,明太祖所废除的制度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除了辽朝之外,宰相在历代王朝中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而是指权力仅次于皇帝的重要大臣的统称,这种地位常常被描述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比如,秦朝的三公和尚书事、隋唐的三省长官、宋朝的二府三司、元朝的中书省以及明清的大学士等,都可以视作“宰相”,然而它们本质上并不称作宰相。
因此,关于“朱元璋废宰相”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朱元璋不可能废除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制度或官职。宰相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在于皇权的集中与皇帝精力有限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尽管皇帝是一个强大的统治者,但他不可能亲自处理所有事务,因此必须将部分权力授予他人,而这就导致了拥有重权的大臣的出现。
不久之后,在废除中书省之际,体力与精力消耗殆尽的朱元璋成立了内阁大学士(正五品),这些大学士被指定为处理政务的顾问,部分权力因此转交给他们。随着建文帝的短暂过渡,明成祖最终建立了内阁制度,内阁大学士便成为了明朝时期的“宰相”。随后,清朝在明朝的内阁体系之上又创新设立了军机处,明清两朝的这种架构,事实上也可以看作是“宰相”的呈现。
然而,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朱元璋废除中书省是毫无意义的。实际上,朱元璋的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国古代权力制度的重大转折,因为他抛弃了宰相这一组织架构。我们必须明白,正如皇帝不可能单凭一人之力治理整个国家,宰相也无法独自行使所有权力,而需要相应的专属机构来实施这些权力。
例如,秦朝的丞相府、东汉的尚书台、隋唐的三省以及宋朝的两府、元朝的中书省,都为宰相提供了独立行使权力的专属机构。朱元璋之前,中央权力的架构是三级的(皇帝—宰相专属机构—各部卿)。而在他废除中书省后,这一架构便转变为两级(皇帝—各部卿),内阁至此也仅仅充当皇帝的顾问与秘书。
尽管内阁通过参与核心决策、处理重要文件、传达关键政令等方式,实际上获得了与宰相相当的权力,但由于缺少专属机构的支持,内阁在未获得皇权允许的情况下便无法发出有效的指令,也就无法实现对皇权的制衡。相较之下,清朝的军机处在某种程度上不如明朝的内阁,连作为秘书的权力也遭到其他权力机构的分割和削弱。
因此,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废除宰相,而是剥夺了宰相制衡皇权的制度基础。因此,史学界普遍认为,朱元璋的这一改革是中国古代皇权前所未有的强化。这就使得明朝与后来的清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最为强大的两个王朝。
本文为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