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李世民在朝堂上与众位大臣深入讨论,言辞恳切地说道:“作为一国之君,应该善于引导杰出人才,以诚心对待大臣。”当时的李世民已年届44,心中不免涌上对昔日开疆拓土的忠臣良将们的缅怀。可惜的是,昔日战场上的许多老臣此时已离世,如刚刚去世的魏征,以及现年72岁的名将李靖,房玄龄、高士廉等人也是年事已高,都接近七旬。
为了彰显对这些杰出功臣的崇高敬意,李世民下令让阎立本着手绘制二十四位功臣的真人等身画像,并特意邀请褚遂良为其题字,李世民更是亲自作赞以表达纪念与褒奖之情。最终,这些画像被挂在了气势恢宏的皇宫凌烟阁中,成为后人铭记的丰碑。这二十四位功臣的排序依次为: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世绩和秦叔宝。
细读这份榜单,其中有一个颇具争议的地方,李世民麾下的头号勇将秦琼(字舒宝)为何排在末尾。根据史书《旧唐书·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八》的记载,秦叔宝是与尉迟恭和程咬金齐名的著名将领。而在众多战役中,“秦琼随李世民征伐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每次都身先士卒,奋勇前行。只要敌阵中若有骁勇将领出击,秦王便命名叔宝去迎战,勇猛地冲入敌阵,以英雄本色无所畏惧。”然而在凌烟阁中,尉迟恭名列第七,程咬金则排在第十九,这不禁让人感到困惑,秦叔宝为何会被置于末尾?在我看来,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秦叔宝投奔李唐的时间较晚。武德二年,秦叔宝目睹王世充的狡诈行径,与程咬金一起投奔李唐。此时李渊已建立大唐初政,便将他安排在李世民的帐下任职,因而他跟随李世民参战的时日相对较短。
第二,秦叔宝去世的时间较早。秦叔宝经历了多年征战,身上满是伤痕,元气大伤。在玄武门之变后,他便多在家中疗养,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贞观十二年,秦叔宝因病辞世,而凌烟阁的故事却在五年后才得以展开。在某种程度上,凌烟阁的设立可以看作是李世民的一种政治手段,他自然而然想留住那些仍然健在的功臣之心。
第三,秦叔宝并未参与玄武门之变。在这一关乎李世民皇位的关键历史事件中,秦叔宝的表现未能令李世民满意。换句话说,秦叔宝的成就大多是针对建立唐朝的贡献,而非李世民本人。基于诸多考量,最终秦叔宝被排在了末尾。有人曾评论道:“秦叔宝对唐朝的忠诚显而易见,但他并非只对李世民一人效忠,若论其功绩,实在太庞大,因此排在最后也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