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出生于公元前259年,故乡是赵国的邯郸。当时,嬴政的父亲异人身为赵国的人质,嬴政也因此在赵国度过了少年时期,身为人质的身份无可避免。与此相对,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故乡在楚国的丰县。历史上大家熟知的是,刘邦曾任泗水亭长,后在起义中崭露头角,成为了沛公。学者们考证认为,刘邦是出生于丰县,长大于沛县。
从历史资料中可以得出一个显著的结论:刘邦的早年生活与嬴政相比,身份和背景有着天壤之别。嬴政虽身为人质,但他仍然是秦王室的后嗣,而刘邦则来自一个普通农家,那个时代的社会大部分职务都带有显赫的世袭性质。按理说,这两个人的命运本不应该有任何交集。然而,历史偏偏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那么,当嬴政身为赵国人质的时光里,刘邦又在做什么呢?嬴政13岁时便继位为秦王,也就是说,在嬴政成为秦王之前,他的岁月是在赵国度过的,而此时的刘邦大约只有10岁。通过这一信息,我们可以推测,嬴政在赵国当人质时,刘邦正值幼年。年幼的刘邦能做些什么呢?很可能,他正处于读书的年纪。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这个年纪的孩子通常应该处于读书的阶段。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刘邦的成长经历中得出结论,刘邦确实是个读书人。我们知道刘邦与邻居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卢绾家境相对富裕,可能为刘邦的求学提供了不少帮助。历史资料显示,刘邦在他的老乡中与卢绾关系最为深厚。即使刘邦成为皇帝后,他也未忘记卢绾的恩情,甚至将其封为燕王。相比之下,萧何、曹参等有着显赫功勋的人物,刘邦却只是封了侯爵。这也表明刘邦与卢绾的关系不同凡响,卢绾无疑是刘邦最为看重的人。
刘邦并非如某些传闻所说的流氓皇帝。实际上,他是一个识字的知识分子,能够通过文化教育获得一定的官职。刘邦担任泗水亭长,虽然职位不高,但毕竟是个公务员。如果刘邦不识字,他显然无法获得这样的职务。年轻时,刘邦还曾当过张耳的门客,而成为他人门下的门客,必然需要一定的学问。更重要的是,刘邦有个学问颇高的弟弟刘交,刘交在其导师、著名学者浮丘伯门下深造,而浮丘伯又是荀子的弟子,这一切都证明刘邦来自一个注重文化教育的家庭。
由此可见,嬴政在赵国当人质时,刘邦应该正是在读书的年纪。那么,他们两人之间的联系究竟如何呢?有一个历史事件可以为我们提供线索——刘邦曾到过咸阳服徭役,而那时的嬴政也恰好出行。尽管在那时刘邦知晓嬴政的身份,却未必认识嬴政。而刘邦在咸阳一见秦始皇的威仪,内心自然有所感触。也许正是在这个契机下,刘邦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秦始皇去世时,嬴政年仅50岁,而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嬴政去世三年,大秦便崩塌了,刘邦与项羽等人联合起来迅速灭秦,完成了历史的变革。当刘邦50岁时,他亲手终结了秦朝的统治。嬴政去世后,刘邦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经过几年的争霸与斗争,最终统一天下,成为了皇帝。此时,刘邦已是54岁。
在秦始皇去世后的七年里,刘邦便登上了帝位,并在62岁时去世。可以说,刘邦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独特的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