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那时的他正处在人生的巅峰,辉煌的成就似乎让他无所畏惧。然而,谁能料到,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耿炳文将遭遇怎样的风雨变幻?人生的许多事情,往往难以预料。
耿炳文的父亲耿君用,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猛将,他勇敢善战,在宜兴之战中英勇作战,但最终战死沙场。宜兴之战的胜利,虽然依赖于朱元璋出奇制胜的策略,如封锁太湖口,局势发生了变化,最终胜利归属了朱元璋的军队。与耿君用同样奋勇作战的丁德兴因军功被封为凤翔卫指挥使,但耿君用的命运却不太幸运,他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生命。
耿炳文继承了父亲的位置,继续跟随朱元璋征战。他也未曾料到,自己会成为为数不多,陪朱元璋走到最后的将领之一。长兴之战中,耿炳文以卓越的指挥能力,带领部队成功击败张士诚的军队,缴获战船三百余艘,并生擒守将李福安。攻下长兴后,这一胜利不仅让朱元璋大为欣喜,还因为其关键的地理位置,给予了耿炳文更高的荣誉,封为总兵都元帅,命其镇守长兴。
随着战事的推进,张士诚不甘心失败,先后派遣潘元明和严再兴率兵攻打长兴,但均未能取得进展。耿炳文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率领士兵顽强作战,最终大败敌军,捍卫了长兴的防线。张士诚依然不甘心,继续派遣吕珍和徐义等人攻击长兴。双方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最终由于耿炳文亲自指挥精锐兵力,才获得了胜利,缴获大量甲仗和船舰。这场激烈的战争发生在1360年。
到了1361年11月,张士诚再次派遣李伯升率领十余万兵力,水陆并进,进攻长兴。当时,长兴城中守军仅有七千人,双方兵力悬殊。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命令陈德、华高、聚费前去援助,但李伯升采取夜袭的策略,使得长兴军队措手不及,导致防线崩溃。面对困境,耿炳文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持与城池共存亡。他在敌军猛烈攻势下,依然稳住阵脚,指挥军队顽强防守,持续抵挡了一个多月,最终等来了朱元璋的援兵。常遇春带领的生力军加入后,李伯升被迫撤退。
1364年,张士诚派遣弟弟张士信再次进攻长兴,耿炳文再度以绝对的优势击败敌军,并俘虏了张士信的元帅宋兴祖。尽管张士信愤怒不已,并再次增兵围攻长兴,但依然未能成功,最终以失败告终。对于张士诚来说,长兴无疑是必争之地,作为元末的一方势力,他深知长兴对战略格局的重要性。然而,尽管他竭尽全力,长兴始终未能落入他之手。耿炳文凭借一己之力,守卫长兴长达十年之久,并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可是,到了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许多人都因此受到牵连。在1370年被封为韩国公的李善长,也未能逃脱朱元璋的惩处,而有些人则因为意外被卷入了这一事件。洪武年间,对于武将来说,要想善终并非易事。汤和是其中一位成功善终的武将,关键在于他当时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在李善长借用汤和300名士兵修建宅邸时,汤和将这一行为报告给了朱元璋,最终两人的命运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局:朱元璋饶恕了汤和,而李善长则被处死。
耿炳文的幸存,可以归因于他在长兴的长期守卫,以及谨慎稳重的个性。他与淮西的勋贵关系较远,这也为他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同时,耿炳文的多次出征,也为他积累了不少功勋,尤其是在征讨张士诚时,他立下了赫赫战功。洪武二十一年,耿炳文随蓝玉北征,但他的防守能力始终是他最擅长的领域,这也正是他能在洪武年间长时间存活的关键。
朱元璋于1398年去世,历史上对于朱元璋的评价,褒贬不一。在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朱允炆面临着削藩的问题。朱棣的靖难之役,实际上是朱允炆与其亲王之间的权力博弈。随着形势的变化,朱允炆不得不依赖手下的武将,然而他能依赖的人已不多。于是,朱允炆任命年事已高的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兵北伐。此时,耿炳文已年过六十,战斗的经历使他成了朱允炆寄托厚望的对象。
真定之战爆发,正值中秋之际,南军防守松懈,燕军趁机偷袭,南军先锋九千人全数阵亡。潘忠带领的增援部队被伏击,潘忠和杨松被俘,两人最终殉职。耿炳文的部下张保投降燕军,并将南军的防守情况泄露给朱棣。朱棣放走了张保,并指示他告知耿炳文北军的到来。耿炳文轻信了这一消息,决定转移兵力渡河。然而,在他大军刚刚转移之时,燕军突然发动攻击,南军阵脚大乱,许多人争相逃入城中,却因拥堵而丧命。燕军围困了城池,城中还有耿炳文的士兵十万之众,尽管如此,燕军未能迅速突破防线。朱棣意识到耿炳文的实力,最终撤兵而去。
然而,朱允炆得知这一情况后,深感不安,黄子澄建议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朱允炆采纳了这一建议。李景隆替代了耿炳文,然而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却成了朱棣的“背景板”。
关于耿炳文的最终结局,《明史》记载了他的悲剧。据称,郑赐和陈瑛弹劾耿炳文,指出他身着装饰有龙凤的衣物,佩戴红鞓玉带,言辞指责其行为不当。因害怕受到惩处,耿炳文选择自杀。而根据顾诚先生的考证,耿炳文更可能死于真定之战的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