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来唠唠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件奇事,马岱斩杀魏延后神秘失踪,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玄机呢?咱们得从蜀汉末年的局势,尤其是丞相的人选说起。
大家都知道,马岱在蜀汉那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他出身西凉豪族马氏,家族可追溯到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他的父亲马翼曾任北军中候,叔父马腾是凉州军阀,兄长马超更是蜀汉 “五虎上将” 之一。早年,马岱就跟随马超四处征战,历经无数风雨。建安十六年(211 年),曹操西征陇右,马岱随马超起兵反抗,参与了著名的潼关之战,可惜因曹操的离间计,最终兵败。之后,马岱又随马超辗转凉州、汉中,于建安十九年(214 年)投奔刘备,还协助刘备攻破成都,平定益州。可以说,马岱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备称帝后,马岱又跟着诸葛亮南征孟获,参与平定南中叛乱。虽说正史里没详细记载他具体的战功,但从诸葛亮对他的信任程度,比如让他参与北伐核心决策,就能看出他的军事能力不容小觑。在北伐过程中,马岱也是兢兢业业,每次出征都奋勇杀敌,为蜀汉的北伐大业尽心尽力。
然而,建兴十二年(234 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局势瞬间风云变幻。魏延与杨仪争权,这两人矛盾由来已久,在诸葛亮在世时,就因为军事策略等问题时常争吵。诸葛亮一死,矛盾彻底激化,双方都想掌控蜀汉军权。就在这关键时刻,马岱奉杨仪之命,追击并斩杀了魏延。这一行为,在当时稳定了蜀汉的政局,可谁能想到,这也成了马岱军事生涯的转折点。
按道理说,马岱立下如此大功,理应受到重用,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斩杀魏延后,马岱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在史书中几乎没了记载。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其实,咱们看看当时蜀汉的权力格局,就能明白个大概。
蜀汉末年,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成为了实际上的 “丞相”。虽说蒋琬没有丞相的封号,但他接替诸葛亮总揽国事,权力极大。蒋琬这一派系,可以说是蜀汉当时最重要的力量。而马岱呢,他既不是荆州派,也不是益州派,身份有些尴尬。他之前跟着马超四处漂泊,后来才投奔刘备,在蜀汉内部根基并不深。这次他奉杨仪之命斩杀魏延,看似是执行命令,实则卷入了蜀汉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
魏延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能征善战,在蜀汉军队中威望颇高。刘备活着的时候,就特别看重魏延,让他一路顺风顺水,最后还封了侯。刘禅对这位父亲留下的大将,也一直很重视。虽说诸葛亮在世时,刘禅不好过多干涉军政事务,但心里对魏延还是有几分倚重的。可马岱却把刘禅想留着的人给杀了,你说刘禅心里能舒服吗?所以,马岱在刘禅那儿,肯定讨不到好。
再看杨仪这边,虽说马岱是帮了杨仪大忙,但杨仪也没好到哪儿去。诸葛亮临终前,向刘禅推荐了蒋琬作为接班人,杨仪回到蜀中后,其实已经没有太大权力了,基本就是个虚职。杨仪自己心里也不平衡,经常发牢骚,后来更是被刘禅、蒋琬、费祎等人排挤,最终被废为庶人,徙汉嘉郡。马岱作为杨仪的 “得力干将”,自然也跟着受牵连。
马岱斩杀魏延这事儿,在当时的蜀汉朝廷看来,可能就是一场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这一行为,既得罪了刘禅,又因为杨仪的失势,失去了靠山。在蜀汉这样复杂的政治环境下,马岱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
建兴十三年(235 年),也就是斩杀魏延的第二年,马岱还率领军队出师北伐,可惜被魏将牛金击败而退还。这一战,对马岱来说,本是个证明自己的好机会,可结果却不尽人意。经此一败,马岱在蜀汉军队中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再加上蜀汉当时的战略调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开始休养生息,减少对外战争,马岱也就失去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岱年纪越来越大,等到姜维率军北伐时,马岱早已过了上战场的最佳年纪,也不再是姜维的首选将领。就这样,马岱逐渐淡出了蜀汉军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所以说,马岱斩魏延后失踪这事儿,和蜀汉末年复杂的权力格局息息相关。他卷入了蜀汉内部的军权内斗,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蜀汉这样一个派系林立的政权里,没有根基的马岱,一旦犯错,就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
好啦,今天关于马岱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喜欢的朋友,记得点个赞,关注一下,祝大家都能财源广进,生活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