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00年,鸣条之战的爆发标志着夏朝的末日。夏桀在战败后狼狈逃往“南巢”,而成汤则发起东征,彻底摧毁了夏朝最后的势力,消灭了名为“三朡(zōng)”的残余力量。就这样,商族迎来了崭新的时代,建立了持续近六百年的辉煌王朝。
在成汤尚为夏侯时,他便意识到伊尹的非凡才能,将其吸纳为麾下重要谋士,负责国家大政。《史记》记载,成汤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伟业,伊尹功不可没。他不仅参与商汤推翻夏朝的过程中,献策献计,且多次潜入夏朝宫廷,搜集情报,为商朝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成汤建立商朝后,伊尹继续辅佐了多个商王,帮助他们完成了许多政治改革,其功劳丝毫不逊色于西周的周公。
在后来的历史中,商王将伊尹祭祀为神灵,视其为国家的庇护神。根据甲骨文的记载,至今已发现与伊尹相关的卜辞有130余条之多。历史上,伊尹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帮助商汤成功打破夏朝的统治格局,确立了商朝的正统地位。
伊尹的“报政”之功堪称非凡。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报政”后,成汤得以顺利“践天子位”,安抚天下,平定诸侯。尽管商汤以胜者之姿推翻了夏朝,许多诸侯并未心悦诚服。伊尹四处奔波,尽心尽力地向各方诸侯宣讲商朝胜利的正当性,阐述商汤的贤德与仁政,并通过一系列宣讲活动,逐渐赢得了各方支持。成汤能在此时顺利继位,实为历史机遇与人心合力之结果。
商朝的建立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一系列复杂的条件。正如《吕氏春秋》所言,“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商汤与周武的成功,并非单纯依赖个人的智慧,亦是时代和机会的产物。夏朝的衰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商族的崛起同样经历了多个阶段,直到成汤的登基,条件才趋于成熟,商朝的建立才得以实现。
然而,成汤在尚为夏侯时发动的反叛行动,的确挑战了当时的权威。《吕氏春秋》记载,成汤曾邀多位人士共同参与反夏,但都遭到拒绝,直到伊尹的加入才成就了这一历史性事件。伊尹的“时势”眼光和政治敏锐,使得商汤能够成功推翻夏朝,建立新的政权。伊尹所施行的改革,也逐渐奠定了商朝官制、法律制度及礼乐文化的基础。
当成汤成功建立商朝后,他发布了《汤诰》与《明居》两大法令,不仅要求自己行为端正,也要求各地诸侯以民为本,施行仁政。伊尹在商朝官制的设计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帮助成汤设立了一个合理而高效的官僚体制,并为后世所仿效。
此外,伊尹在推动商朝礼乐制度的建设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修订礼仪,并通过《大護》、《晨露》等文化作品,推动了商朝人民的教化与风俗的转变。可以说,伊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也是文化和制度建设的奠基人。
在此后的政治实践中,伊尹继续大展拳脚。作为成汤的得力辅佐,伊尹不仅帮助商汤成功治理国家,还为商朝制定了严格的君臣关系与法律制度。无论是在平定外患,还是在处理国内治理上,伊尹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太甲即位后的政治危机中,伊尹再度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面对太甲的不法行为,伊尹果断采取了流放太甲的措施,并在期间摄政。这个决策是极具风险的,但最终证明了伊尹的远见和决断。太甲被流放到桐宫后,经过三年的反思,终于认识到自己错误并改过自新,重新回到朝廷。
伊尹的“放太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不但有勇气对抗昏君,而且在后期能够与太甲共同治理国家,为商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当太甲回朝后,诸侯归顺,百姓安定,伊尹也因此写下了《太甲训》,以表对太甲改过自新的赞扬。
晚年的伊尹选择回到自己的封地,远离了朝廷的纷扰,但他依然关注着国家的未来。他最终因病去世,葬于河南偃师一带,今天的“伊尹墓”至今保存完好,见证了他为商朝立下的赫赫功勋。
伊尹的历史地位在商朝乃至中国古代史中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后世商王频频祭祀伊尹,他被视为国家的精神象征,与商朝先王并肩,被尊崇为“天神”。伊尹不仅是商朝开国功臣,他的智慧、品德与政治远见,至今仍为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