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大将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既活跃于隐蔽战线,又在军事教育方面成就斐然。他最为出色的能力是作战。从抵达陕北开始,担任红1师师长起,陈赓就不断打下了一场场辉煌的战斗。他曾历任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司令以及四兵团司令员等职务。在这些职务上,他领导的部队屡次在对日作战和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战斗中获得显著胜利。毫不夸张地说,他无疑是最能打的将领之一。
在陈赓的身边,许多曾经担任过副手的将领同样都是颇有建树的人物。像杨得志曾在他手下担任过1师副师长,陈再道、许世友都曾给他担任过386旅副旅长,而郭天民也在他手下担任过兵团副司令员。这些人都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且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独立作战。
不过,除了这些名将之外,还有一位在解放战争时期曾为他效力的副手,名叫韩钧。与众多资深将领不同,韩钧在作战经验上较为不足。当时,他在担任副司令时,与参谋长刘忠进行了职务调整,自己负责参谋工作,而刘忠则前往前线指挥。这一调动在当时的局势下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提起韩钧,很多不熟悉军史的人或许并不熟知他的名字。韩钧并非从军事学院或军校毕业的指挥员,他是一名大学生出身,同时也是一位知识分子。在土地革命时期,他作为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抗议运动,甚至因参与活动被捕入狱。三年后,他得以被营救,随后加入了“牺牲救国同盟会”,继续为国家的独立与解放贡献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韩钧放下了学术的笔触,投身于抗战事业。他进入了刚刚成立的青年抗敌决死二纵队,并担任了司令员。这个纵队起初只有三个团,随着战斗的深入,逐渐发展为12个团,战斗力不断提升。1940年,青年抗敌决死二纵队被正式纳入八路军序列,韩钧成为了纵队长。
随后,决死二纵被划归晋西北军区指挥,韩钧的职务逐步提高,直到调入延安党校学习,进一步提升了其军事素养。此时,晋绥军区和陕甘宁边区合并,组成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韩钧出任了秘书长的职务,这一职务与陈士榘和李达所担任的参谋长职务相同,位于同一战略决策层次。
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后的溃退,使得我方部队得以挺进河南,开辟新的根据地。起初,皮定均领导部队抵达,随后王树声成为了军区司令员。韩钧被上级调至加强河南地方工作,成立了豫西二地委及军分区等多个重要组织,并出任了地委委员及军分区司令。直到1946年,韩钧被调到四纵担任副司令员,协助陈赓工作,参谋长为刘忠。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纵的职务分工上,韩钧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安排:他希望让刘忠负责前线的作战指挥,而自己则专注于参谋工作。这一安排显示了他对于作战指挥的理解与远见,因为刘忠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韩钧虽然曾担任纵队长,但参加战斗的经验较少。这一职务调整,确保了每位将领能够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四纵的表现可谓是颇为突出。无论是闻夏战役、同蒲战役,还是临浮战役、晋西南战役,每一次的胜利都离不开陈赓的英明指挥,刘忠的前线指挥,以及韩钧等人的协作。每一场战斗的胜利都为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9年,韩钧被调往北平参与和平谈判,对北平他非常熟悉,这也是他曾经进行过战斗训练的地方。在北平解放后,他被留任为市委秘书长。然而,由于长期劳累,韩钧不幸去世,因此尽管他担任过高级职务,但依然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