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曾用幽默的语言评价长征中的三位开路先锋为“军中三杨”,并称之为“三杨开泰,长征小菜”。这三位先锋中的杨得志,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
杨得志于1910年出生在湖南醴陵,家境贫寒,年少时并没有接受太多正规教育。后来,姐夫介绍他进入安源煤矿工作,之后与哥哥杨海棠一起在衡阳做筑路工。17岁那年,他和哥哥以及另外25位工友共同前往韩家村,投身朱德与陈毅领导的红七师。红七师当时的兵力远少于“一个师”的人数,成员大多为起义农民,只有少数曾参与过南昌起义或在旧军队中服役的人。就这样,杨得志踏上了革命之路。他从一名通信员开始,逐渐成长为一名战士。尽管手中只有部队统一配发的梭镖,但他还是奋力作战,并最终缴获了自己的第一支步枪。在井冈山,杨得志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很快便成为了队伍的骨干力量。
1934年10月,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长征。杨得志在长征途中大部分时间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负责开路先锋。作为部队先导,他带领队伍从瑞金出发,为中央纵队开辟道路,并在前方提供掩护。途中,杨得志多次与国民党军队遭遇,凭借巧妙的战术,他能够在敌人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为后续部队扫清道路。
长征中的两次强渡,成为杨得志军旅生涯的标志性战役。1935年1月,杨得志带领红一团到达回龙场渡口,担负起突破乌江的艰巨任务。面对敌人的炮火,他冷静分析敌情,并通过巧妙的战术突破,成功攻占敌军阵地,带领队伍安全渡过了乌江。接下来,在大渡河的强渡中,杨得志指挥部队与敌军展开激烈交战,最终占领了重要的渡河立足点,为主力部队的安全渡河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他与红四团携手合作,确保了红军主力顺利北上,成功甩掉了追击的敌军。
这些出色的战术和领导才能,使得杨得志在长征期间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刘华清曾赞扬他“作战勇敢,敢打硬仗、苦仗,关键时刻过得硬,顶得住,拿得下。”毛泽东主席在长征途中见到杨得志时,曾高度评价道:“红一团在这次大转移中立了大功,你们一直走在我前面。”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得志继续带领部队在冀鲁豫边区作战,积极与日伪军作战,不断扩大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切实打击敌人,并为抗日事业立下赫赫战功。他两次深入冀鲁豫,并成功控制了这一战略要地,为抗日游击队伍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解放战争时期,杨得志指挥晋察冀野战军,成功发起了定县的清风店战役,创造了华北平原上的歼敌纪录,并为解放军扭转华北战局作出了重要贡献。石家庄战役也是他指挥的经典战役之一,这一战为解放军攻占大中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建国后,杨得志还参与了朝鲜战争,为保卫国家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回国后,他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深造,并担任战役系主任。1955年,杨得志晋升为上将,并被任命为济南军区司令员。在任期间,他组织和领导了大规模的部队训练,进一步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在文革时期,杨得志也遭遇了一定的冲击。但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厚的人脉关系,依然继续在军队中发挥重要作用。1979年,他被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并在此期间参与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西南边境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小平复出后,杨得志被推选为中央军委总参谋长。作为开国将军,他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晋升为军区司令员,作战经验丰富,且具备很强的团结力和民主领导风格,深受部下爱戴和尊敬。杨得志担任总参谋长长达近八年,是最后一位担任此职位的开国将军。
1994年,杨得志将军在83岁高龄时离世。即使离开了人世,他那不畏艰险、敢打硬仗的作战风格和无畏的战斗精神依旧在后人心中激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