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有着众多英勇善战的指挥官,如王近山与何以祥等,他们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野和华野的杰出战将,在解放战争期间皆曾担任纵队司令员。然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后方休养后,两位将领的命运却大相径庭。
王近山是刘邓麾下的一位英勇将领,抗战时期就已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解放战争中,他升任纵队司令员,指挥第六纵队奋勇作战,多次赢得了艰苦卓绝的战役,如定陶战役与襄樊战役等。尽管他的英勇表现众所周知,但鲜有人知,他曾因受伤而离开战场整整一年。
1947年初春,王近山在前往司令部参加会议时,因车祸腿部受伤,导致他未能在前线指挥作战。此后,第六纵队的指挥权暂由政委杜义德接管,在他的指挥下,部队展开了攻克汤阴、参与滑县战役及鲁西南战役等多场作战。这一年也是部队面临最为艰辛的挑战,由防守转向进攻,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尽管王近山请假休息,副司令员韦杰理应接替其指挥角色,或者将其他指挥员空降至该纵队,但上级并未采取这种行动。原因很简单,王近山在第六纵队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他的精神与指挥风格深植于部队中,激励士兵们奋勇作战。因此,战斗精神如同一团火焰,团结了士兵们的意志。王近山的伤情并非致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便可恢复继续上阵,因此由政委代为管理队伍。
1948年夏,王近山的身体恢复后,迅速投入指挥,带领部队成功夺取大别山,随后参加了著名的襄樊战役,再次开启了打硬仗、打恶仗的征途。
与王近山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显著不同的是何以祥。何以祥原本是红二方面军的优秀指挥员,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了山东军区军分区司令员,随着部队的整编,他升任为山东军区第八师的师长,与梁兴初、杨国夫等人同级。
第七师与第八师均以其出色的爆破能力著称,很多士兵都是煤矿工人出身,擅长爆破技术。进入东北后,第七师改编为第六纵队的第十七师,成为东北战场上攻坚战的主力,每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中,都能见到第十七师的身影,从三战四平到锦州攻坚战、天津攻坚战,贡献卓著。
而第八师则留在山东,在抗战胜利后,其攻坚与爆破经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华中部队甚至向其学习,显著提升了攻坚能力。
1947年初,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后,第八师改为第三纵队,何以祥担任司令员。这支部队以其攻坚能力著称,同时在进攻、防御和野战等方面也展现出了独特的战术风范。
然而在1948年,何以祥因健康问题不得不离开前线,去到后方进行休养。虽然他拼搏在前线的壮志未酬,但他了解到第三纵队在洛阳战役和开封战役中取得的可喜战果,心中感到欣慰。
在医院期间,他被邀请至西柏坡,向中央领导分享第三纵队攻坚战的经验,包括攻坚爆破的方法和炮兵的使用等。他认真地做了汇报。
经过一年时间的休养后,何以祥的健康状况略有改善,预备再次重返前线。此时部队的军政主官已逐渐配齐,鉴于他的身体状况,前线的激烈战事将对他恢复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他被安排担任兵团参谋长,这样他可将主要精力聚焦于较为稳定的兵团司令部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