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他是谁?他的第一张名片:唐朝名臣,四朝重臣;第二张名片: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名家之一,号称“楷圣”,行书堪称天下第二,仅次于王羲之;第三张名片:他是天上神仙,职位是北极驱邪院左判官。
他祖籍山东临沂,自小聪明好学,才华横溢。长大后,他考取了进士,屡次金榜题名。年仅十八九岁时,他一度病倒在床,整整一百多天,无论多少名医尝试,都无法治愈。就在这时,一位自称北山君的道士来到了他的家中,拿出几粒米粒大小的丹砂给他服用,神奇的药物竟让他瞬间恢复健康。道士告诫他:“你的名字已被记在黄金台上,可以升天做仙官。如果你不愿脱离尘世,愿意留下来拯救百姓,那么在你去世的那一天,只需保全身体,便能得道成仙。”
科举成功后,他先后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以清廉著称,政绩卓越。之后,他晋升为殿中侍御史、武部员外。然而,杨国忠对他心怀忌惮,因他不愿依附自己,便将他调离京城,派他担任平原太守。到了平原,他凭着聪明才智,发现了安禄山背叛唐朝的图谋。为了防止安禄山起事,他不动声色,以修城墙、挖壕沟为名,悄悄招募兵士,储备粮草。表面上,他与文士们游山玩水,泛舟饮酒,诗词歌赋,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安禄山轻视他,并未起疑,结果被表象蒙蔽。最终,安禄山发动叛乱,但平原城却安然无恙。
他的哥哥担任常山太守,兄弟二人联手平定了叛军,十七个郡在同一天归顺大唐,征集兵力二十万,在燕赵一带击退敌军。由于他立下赫赫战功,朝廷任命他为宪部尚书,随后又加封为御史大夫。他为官正直,关爱百姓,深得皇帝信任,但因性格急躁,常被小人嫉妒,屡次遭遇贬谪。
他的命运如何结束,完成了从人到仙的蜕变呢?公元782年,安史之乱平定后的25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宰相卢杞一直忌惮他的威望,意图通过诡计除掉他,便怂恿德宗皇帝命他前去蔡州招抚李希烈。朝野上下都明白这是在送死,而他也心知肚明,但圣旨已下,只得遵命前往。见到李希烈后,他大义凛然地宣读圣旨,李希烈的亲信们拔刀相向,意图杀害他,李希烈却假装阻止。接着,这些人开始用恶言辱骂他,但他始终面不改色。后来,由于礼仪上的问题,他激怒了李希烈,李希烈怒火中烧,命令将他烧死。尽管如此,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柴堆中,叛贼将他救出后,最终决定将他处死。行刑时,他要求割开关节放血,并保全他的身体,行刑者答应了他的要求,死后按他的意愿安葬。
平定叛乱后,家人欲将他迁葬至上京,开棺时,却发现棺木已腐朽,而他的尸体却像活人般柔软,胡须和头发依然青黑。更为神奇的是,在迁葬途中,棺木越来越轻,到埋葬地时竟变成了空棺。其子回想起他在去蔡州之前曾说过,自己服用了天上的灵药,知道自己必将死去,且迁葬时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此时,他的儿子才明白,父亲已成仙,身体脱离棺材,升天而去。
故事讲到这里,仍未透露主人公的名字,仍然考验大家的猜测。接下来,我们再提供一些线索,看看大家能否猜出答案。下一个关键词——书法。实际上,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要远高于他在政治上的声望。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之一,在行书方面,他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同时它还是中国传世“十大名帖”之一。他到底是谁?若你还无法猜出,可以搜索一下《多宝塔碑》中的名字。关于他成仙的故事,并非作者杜撰,而是出自《太平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