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名声在外的天才军师,却被同窗一手毁了前程。脸上被刻字,双脚被砍,还被关进猪圈,这种仇,搁谁身上能咽得下?
孙膑当年要不是命大,早就死在庞涓手里了。可他活下来了,而且还活得比谁都精彩。
庞涓以为自己赢了,结果最后反倒被他玩得团团转。孙膑到底是怎么翻盘的?这场复仇到底有多狠?
兄弟情深
在鬼谷山,住着一位神秘的老师傅,人称鬼谷子。这位老先生精通兵法韬略,门下收了两个得意弟子——孙膑和庞涓。
孙膑出身不凡,他是春秋时期兵圣孙武的后代,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
翻开兵书,别人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孙膑看到的却是千军万马的厮杀场面。
他能从一个简单的地形图中看出无数种作战方案,这种天赋让鬼谷子都刮目相看。
庞涓性格要强,学习也很刻苦。
山中的日子里,两人白天一起研读兵书,晚上对着星空讨论战术。
那时候的庞涓对师兄孙膑还是很敬重的,毕竟孙膑的才华确实出众。
几年的山中生活让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他们约定将来要在乱世中闯出一番事业,要让天下人都知道鬼谷子门下弟子的厉害。
魏国得志后的险恶用心
学成下山后,庞涓先离开了鬼谷山。
他来到魏国,凭借一身本领很快得到了魏惠王的赏识。魏国当时正是如日中天,庞涓被任命为大将军,统领魏国军队。
权力这东西就像“毒药”,一旦尝到滋味就再也戒不掉。庞涓在魏国的地位越来越高,心里却越来越不安。
他知道师兄孙膑的本事比自己强,如果孙膑也出山求官,必然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魏国虽然强大,但周围还有齐国、楚国、秦国等强敌。
庞涓担心如果孙膑被其他国家重用,将来在战场上相遇,自己绝对不是对手。
嫉妒的种子在庞涓心中生根发芽,他开始盘算如何除掉这个潜在的威胁。
一个阴毒的计划在庞涓脑中成形。
他派人给孙膑送信,说自己在魏国已经站稳脚跟,希望师兄也来魏国发展,自己可以向魏惠王举荐。信中的话写得情真意切,完全看不出任何破绽。
孙膑收到信后很高兴,他想着师弟已经在魏国成功了,自己也该出山建功立业了。
山中的生活虽然清静,但对于一个有志向的年轻人来说,还是太过寂寞。
身陷囹圄遭受酷刑折磨
孙膑怀着满腔热情来到魏国,迎接他的却是庞涓精心设计的陷阱。
庞涓表面上对师兄热情接待,暗地里却在魏惠王面前说孙膑的坏话,说他是齐国派来的奸细,来魏国是为了窃取军事机密。
魏惠王本来就多疑,听了庞涓的话立刻下令逮捕孙膑。孙膑莫名其妙被抓进大牢,这才明白自己中了师弟的圈套。
魏国的刑法非常残酷。孙膑被判了两种刑罚:黥刑和膑刑。
黥刑就是在脸上刺字,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个罪犯。膑刑更加残忍,要把双脚的膝盖骨挖掉,让人永远无法正常行走。
刑场上,孙膑被按在地上,几个刽子手拿着烧红的铁针往他脸上刺字。
疼痛钻心,但孙膑咬紧牙关一声不吭。
刺完字,刽子手又拿出锋利的刀子,要对他施行膑刑。刀子划破皮肉,挖出膝盖骨的时候,孙膑终于忍不住惨叫出声。
庞涓还假惺惺地来牢房看望孙膑,说自己已经尽力为他求情了,但魏王铁了心要惩罚他。
看着师兄被折磨得不成人样,庞涓心里却暗自得意。
装疯卖傻寻找逃生机会
孙膑在牢房里躺了几个月才能勉强坐起来。
他明白庞涓不会放过自己,必须想办法逃出魏国。但以他现在的状况,想要逃跑简直是天方夜谭。
孙膑想起了《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兵者,诡道也。"既然正面突围不可能,那就只能智取。
他开始装疯卖傻,每天在牢房里胡言乱语,有时候哭,有时候笑,表现得像个彻底疯了的人。
看守牢房的狱卒起初还不相信,特意观察了一段时间。
孙膑的表演很到位,他会突然哈哈大笑,说一些没有逻辑的话,还会用手抓地上的泥土往嘴里塞。狱卒们渐渐相信这个人真的疯了。
庞涓听说孙膑疯了,心里更加得意。
他觉得师兄就算没死,疯了也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庞涓对孙膑的监管开始放松,这正是孙膑想要的结果。
机会终于来了。齐国派使者来魏国访问,孙膑通过狱卒得知这个消息。
他装作无意中遇到齐国使者,用一些看似疯话的言语暗示自己的身份和处境。
齐国使者是个聪明人,他听出了孙膑话中的深意。
经过几次接触,使者确信这个被毁容的人确实是个军事天才,而且他现在的疯癫完全是装出来的。
使者决定冒险救出孙膑。他买通了一些官员,在一天夜晚,偷偷把孙膑带出了魏国。
齐国崛起成就复仇大业
来到齐国后,孙膑成了田忌的门客。田忌是齐国的重要将领,他很快就发现了孙膑的才华。
有一次,田忌要和齐威王赛马。
这种赛马比赛分三轮,每轮各出一匹马,赢两轮的人获胜。田忌的马总体实力稍逊,按正常比法肯定会输。
孙膑建议田忌调整策略: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
这样一来,田忌虽然输了第一轮,但赢了后面两轮,最终获胜。
这个赛马的策略让田忌对孙膑刮目相看。
他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经过考验后,发现孙膑确实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于是重用他为军师。
孙膑在齐国站稳脚跟后,开始准备复仇。他知道庞涓还在魏国当大将军,两国之间迟早会有一战。孙膑耐心等待着机会。
公元前354年,机会来了。
赵国被魏国围攻,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准备出兵救赵,但不知道该怎么打。孙膑提出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略。
孙膑分析说,魏国主力都去攻打赵国了,国内兵力空虚。
与其直接去救赵国,不如直接攻打魏国本土,这样魏军必然回师救援,赵国的危机自然解除。
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齐军在孙膑指挥下直扑魏国都城。庞涓得到消息后果然中计,急忙率军回救。
孙膑早就算准了庞涓的行军路线,在桂陵这个地方设下埋伏。
庞涓的军队刚到桂陵,就遭到齐军的猛烈攻击。魏军被打得大败,庞涓本人也被俘虏。
这是孙膑的第一次复仇。他看着被绑着的庞涓,心里五味杂陈。当年的师兄弟情谊早已不复存在,现在他们是真正的敌人。
齐国为了政治考虑,后来释放了庞涓。
庞涓回到魏国后,心里对孙膑的恨意更深了。他知道自己今后必须更加小心,师兄的本事确实在自己之上。
公元前343年,韩国被魏国攻打,再次向齐国求援。孙膑故技重施,又一次使用"围魏救赵"的战略。
这次庞涓有了准备,他没有把全部兵力都派去攻打韩国,而是留了一部分在国内。
孙膑攻打魏国本土时,庞涓没有急着回师,而是先观察了一下形势。
孙膑也料到庞涓会有防备,所以他设计了一个更加精巧的陷阱——减灶计。
齐军在行军途中故意减少做饭的灶台数量,第一天十万灶,第二天五万灶,第三天三万灶。
庞涓看到这种情况,以为齐军士兵大量逃跑,军心涣散。他觉得这是追击的好机会,于是率领精锐部队快速追击。
孙膑选择了马陵道作为决战地点。
这里地形狭窄,两边都是山林,非常适合伏击。他还在一棵大树上刻了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天黑的时候,庞涓的军队到了马陵道。庞涓看到树上有字,但天太黑看不清楚,就命令士兵点火照明。
火光一亮,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这才发现自己又一次中了师兄的计谋。魏军在狭窄的道路上无法展开,被齐军射杀得损失惨重。
庞涓看到败局已定,知道自己这次在劫难逃。
他不愿意再次被俘虏受辱,拔出佩剑自刎。临死前,庞涓说了一句话:"让那小子成名了。"
这场马陵之战,齐军大获全胜,还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与齐国抗衡。
孙膑的复仇彻底成功了。他不仅杀死了庞涓,还让魏国失去了霸主地位。齐国取代魏国成为东方最强大的国家。
战后,孙膑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已经达成。
他向齐威王请辞,回到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孙膑把自己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整理成书,这就是后来的《孙膑兵法》。
这场师兄弟之间的恩怨,最终以庞涓的死亡而结束。一个人的嫉妒心能达到什么程度?庞涓给出了答案——可以毁掉最亲近的人,也可以毁掉自己。
孙膑用了十几年时间,从一个残废变成一代兵家宗师,他的复仇不仅仅是个人恩怨的了结,更改变了战国的格局。
人心叵测,师兄弟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才华要配得上人品,否则聪明反被聪明误。
信息来源:
1.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司马迁著
2. 《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纂
3. 《孙膑兵法》- 战国时期军事著作
4. 《战国策》- 刘向编订
5. 《左传》- 春秋时期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