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极大地推动了秦国的强盛,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变法前,秦国在战国初期曾经饱受魏国压制,甚至差点在战争中灭亡。然而,经过商鞅变法的改革,秦国最终反败为胜,不仅打败了魏国,收复了失地,尤其是河西地区,逐步崛起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
商鞅的贡献对秦国而言无疑是极其重大的。可是,在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继位,商鞅担心自己会受到报复,便逃回自己的封地。他和秦国军队发生冲突,但最终败北。与此同时,秦惠文王下令将商鞅全家处死,结束了这位改革家的生命。
尽管商鞅死后,秦惠文王并没有废除他所制定的法律和改革,反而让秦国继续走向强盛。在此期间,秦惠文王展开了东征,并任命张仪为丞相,派遣他出使各国,实施连横策略。张仪在任内手段高明,成功挑拨魏楚两国关系,尤其是在瓦解齐楚联盟的过程中,展示了非凡的外交才华,为秦国打开了东扩的大门。
随着秦惠文王的去世,秦武王继位,秦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转变。秦国放弃了张仪的连横策略,开始更加强调军事扩张。张仪虽然曾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但也因此树敌众多。嫉妒他的人向秦武王进谏,认为张仪不守信用,投机取巧,最终秦武王将他驱逐。张仪逃亡到魏国,不久后去世。
秦武王去世后,秦昭襄王继位,魏然掌控了秦国的大政。魏然的治理为秦国的最终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四十年统治,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史书中对魏然的评价颇高,司马迁称赞他“功劳显赫”,《资治通鉴》也提到魏然“助秦昭王消灾”,推动秦国一举成为诸侯之首。然而,尽管魏然有着巨大的功绩,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仍然将他驱逐,魏然最终死于流放。
魏然被废除的原因,与范雎的策划有关。范雎劝说秦昭襄王去除宣太后和魏冉,亲自掌握政权,成功地让秦昭襄王将魏冉排除在外,自己开始亲政。之后,范雎被任命为丞相,虽然他未能实施像张仪那样的纵横策略,但他的政策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贡献。最终,范雎也因为失宠被逐出封地,孤独死去。
秦昭襄王去世后,秦国局势动荡,吕不韦通过政治手段帮助子楚继位。子楚死后,嬴政继位,吕不韦继续担任权臣,实际掌握大权。吕不韦在秦国强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秦吞并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由于卷入了赖爱之乱,吕不韦最终被秦始皇驱逐,死于封地。
吕不韦失势后,李斯成为秦始皇的重要支持者。李斯积极建议嬴政分割诸国,逐步吞并,最终实现了秦国的统一。李斯不仅为秦朝的建立贡献了巨大力量,在秦朝建立后的改革中,他主导了度量衡、文字、货币的统一,这些改革为秦国的统一和强盛打下了根本性基础。然而,李斯最终也未能善终,在赵高的陷害下被杀。
秦国的统一,离不开许多英明君主和卓越谋士的努力。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从商鞅到李斯,虽然这些为秦国统一立下赫赫战功的人们,他们的结局却大都悲惨。纵观这些历史人物,他们都知道如何追求成功,却忽略了“成功之后适时退隐”的道理,都未能避免“兔死狗烹”的命运。
正如南北朝时吴俊在《与朱元思书》中所说:“乘风筝上天者,望峰歇心;治天下事者,望谷忘返。”关心天下事的人,永远无法停下脚步,治国安邦的领袖也绝不可能“望谷忘返”。李斯在死前曾对儿子说:“如果我要与若夫牵黄狗,我们两人一起去追那只狡兔,怎么可能得手呢?”这句话,正反映出在历史的洪流中,许多伟大的人物最终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