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商鞅、公孙衍、张仪等人常被称作“国际主义战士”,与屈原等“爱国者”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于屈原来说,无论楚国如何使用他,他都会全力以赴;而楚国如果不再需要他,他也会选择为国殉命。然而,商鞅和公孙衍等人则并不抱有如此强烈的“爱国”情怀。商鞅虽然是卫国人,却从未考虑为卫国而死;公孙衍和张仪则都是魏国人。倘若他们真心热爱祖国魏国,理应全力为魏国的强盛而努力,但事实并非如此。
公孙衍实际上是张仪最大的政治对手,而苏秦则并非真正的竞争者。根据史记的记载,公孙衍的首要选择并非魏国,而是秦国。张仪最初也计划前往赵国,但最终的首选也是秦国。二人都没有选择为自己的祖国魏国效力,这种行为更像是今天的联合国秘书长,而当时并没有类似的职位。
公孙衍来到秦国时,正值商鞅遭遇了致命的打击,秦国的政坛出现了权力的空缺。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公孙衍成功说服了秦惠文王,最终获得了秦国最高职位——大良造,也就是相国。此时,公孙衍为秦国制定的首要打击目标竟然是魏国——他的故国。魏国与秦国争夺的河西之地,是战略上的关键所在,谁能占据河西,谁就能在战国的博弈中占得先机。最终,公孙衍指挥秦军彻底夺取了河西,这一举措使得魏国从一个有资格争夺天下的强国,沦为一个失去了优势的二等国。
根据公孙衍的计划,魏国已经失去了战力,秦国不应继续追击,而应将目光转向其他敌国,尤其是考虑到当时秦国背后还面临着义渠等潜在威胁,稳定西部局势,才是秦国的最佳选择。然而,公孙衍未曾预见到,来自魏国的另一个说客张仪,却把握住了这个破绽,一举夺取了权力。张仪告诉秦惠文王,魏国四面受敌,正是消灭魏国的大好时机。他指责公孙衍“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大义”,并把公孙衍描述成一个小人,最终让秦惠文王疏远了公孙衍,重用张仪。
然而,张仪的主张并没有完全合理。虽然义渠的威胁确实存在,但公孙衍的建议显然是更加符合当时的战略需求。最终,秦国果然因义渠的骚扰而不得不暂停东征,秦惠文王的王后芈八子,为了彻底解决义渠的威胁,甚至不惜与义渠国王勾结,用自己的肉体换取了秦国的胜利。若非如此,秦国可能长期陷入东西两线的作战,统一大业也会被拖延得更久。
然而,公孙衍的计划最终被张仪摧毁,他的权力也因此被剥夺。公孙衍的失望无法言表,他迅速转身,成为了五国联合反秦的支持者,甚至与义渠君秘密接触,提醒他不要轻易相信秦国的虚伪承诺。公孙衍在魏国的这番言辞准确预见了秦国的行为,并帮助义渠国成功地对秦国发起了反击。
但历史并没有按照公孙衍预见的路线发展。最终,魏国在张仪的连横政策下重新臣服于秦国,义渠国的反抗也因秦国的巧妙手段而失败。公孙衍最终未能逃脱魏国内部的政治斗争,最终被杀。尽管如此,公孙衍的智谋与战略眼光,依然让他在战国时期的谋士中名列前茅。
公孙衍和张仪作为合纵与连横的创始人,他们的影响力深远。公孙衍主张的合纵政策,本意是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秦国,打破秦国的强势,而张仪则主张通过连横,一一收买其他国家,以达到削弱敌国的目的。两人的战略理念完全对立,形成了历史上的两大派别。
在公孙衍为秦国收复河西之地后,魏国的地位也发生了剧变。公孙衍并未止步于此,他推动的合纵策略,曾经一度促使魏、赵、韩国和燕等国家联合反秦,虽然最终失败,但这一策略曾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公孙衍的影响力并未因为失败而消退,直到他去世,他依然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谋略大师。
而公孙衍之所以失败,除却命运的捉弄,还因为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政治博弈,以及不同国家领导人的策略差异。公孙衍一生的努力,终未能扭转历史的潮流,但他的政治远见与谋略,使得他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