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博物馆不仅珍藏着其代表性的镇馆之宝,还有许多独特而富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例如,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就收藏了一件清代的编织提篮,但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特殊的编织提篮在现代已经完全失传。那么,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揭开这个秘密。
(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贡献。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号作者进行删除。请注意,图片与文章内容无直接关系,切勿混淆。)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是一座极具规模的专题博物馆,致力于展示与港口文化相关的历史遗物。馆内收录了15000余件文物,同时专业书籍和资料的馆藏数量也突破了12000册。在游览这座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文物,例如战国时期的船纹青铜缶、宋代的罗盘陶俑和唐代的三彩带足罐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除了青铜器和陶器等传统文物外,这座博物馆还藏有一件极为特殊的珍品——“象牙编织提篮”。这件文物的制作异常精致,静静地陈列在展台上,仿佛在讲述着它悠久的历史与兼具艺术性的设计。
仔细观察之下,我们可以看到“象牙编织提篮”的制作工艺非常繁复,它是由一片片极为细小的象牙片巧妙地编织而成,细节处理得无可挑剔,展现了清朝手工艺的巅峰水平。
提及“象牙编织”,许多读者或许会感到陌生。由于其制作工艺的复杂性,这类文物在现今极为罕见。然而,在中国古代,“象牙”曾是许多人钟爱的艺术材料,正因如此,逐渐形成了“牙雕”这一传统工艺。
例如,烟台博物馆收藏了一张象牙席,其长为2.05米,宽1.25米,重达2.2公斤。在制作象牙席前,工匠们需将象牙切割成宽三毫米、厚0.5毫米的细条,然后小心翼翼地编织而成。由于制作过程异常耗时耗力,并且象牙的珍贵性,使得留存下来的象牙席极其有限,目前只有三张,另外两张则藏于故宫博物馆。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象牙编织提篮”的编织技巧远远高于象牙席。“象牙编织提篮”的整体结构图案以几何“米”字形为主,既稳重又不失轻盈,就像鸡蛋壳般的薄而坚韧。正因如此,媒体在观察到这件文物后纷纷表示,象牙的劈丝编织工艺已经失传,再也难以复制出这样的“象牙编织提篮”。令人想不到的是,确实有人成功复刻了这一工艺。
1984年,来自上海的消息引起关注,上海常见刻字厂的象牙雕刻组组长陈某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终于成功复原了象牙劈丝编织的工艺。这一消息的传出,立刻在文物界引发了轰动。
然而,由于政策的限制,商业性加工及销售象牙及其制品的活动已全面停止,这无疑是对牙雕行业带来了一次沉重的打击。因此,牙雕事业也进入了一种发展停滞的状态。
在象牙无法进行交易之后,行业从业者们开始寻找可替代的材料,经过不断的努力,他们最终发现了一种已灭绝的古老动物——猛犸象。经过尝试,他们确认“猛犸”的牙齿同样可以被雕刻,从而为牙雕行业找到了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