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秦国王嬴政经过一系列征战,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宣告建立秦朝,并自封“始皇帝”。公元前221年,秦朝正式成立。然而,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去世前一年,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揭开了反秦斗争的序幕。
旧贵族、士人、官吏等纷纷响应,纷纷组织反秦力量,企图复兴故国。楚国贵族后裔项羽与沛县的小吏刘邦,成为反秦势力的主要人物,并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秦朝灭亡后,楚汉两军经过四年的激烈争斗,刘邦最终获胜,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西汉建立初期,国内的政治和军事动荡主要源自各地被分封的异姓王谋反。西汉政府采取了迅速且果断的措施,以严厉手段剿除这些异姓王,并用同姓王代替他们。
这些动乱并未造成太大的波澜,关东六国的旧地几乎未再有复国之举,西汉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关东六国对于秦朝与汉朝的态度有着明显的不同。为什么六国在灭国之仇之后,依旧能接受汉朝的统治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十分复杂,无法简单以“仇恨秦国,怀念故国”为概括。我们应当认识到:六国的仇恨是六国人民的仇恨,六国的接受也是六国人民的接受。
1. 灭国之仇
关东六国中,像齐、楚、燕等国,建国时间长久,始于周朝初期,传承了数百年;即使是韩、赵、魏等国,尽管建国时间较短,也已经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几百年时间的积淀,各个国家的人民都形成了浓厚的国家认同感。
六国的贵族阶层尤其如此。历史记载中多次提到士人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例如楚国的申包胥,齐国的王蠋等。秦国灭韩后,张良在弟弟死后不愿安葬,倾尽家财寻找刺杀秦王的机会,为韩国复仇。
《左传》中有“弦高犒师”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一个普通的商人敢于为国家风险生命。在经历了几百年后,秦朝灭了六国,六国的百姓,尤其是贵族阶层,必然有着深重的亡国之恨。
秦始皇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原有的诸侯分封制度,推行郡县制,这意味着关东六国的国家形式彻底消失。不仅如此,六国的王室大多遭遇不善待的待遇,流放或软禁,甚至被杀害。而六国其他贵族失去了原本的特权,很多被迫迁徙,失去了土地与财富。秦朝的统治代表着地主阶层的利益,但因其高压的专制统治,原本六国的贵族并未变为支持者,反而积攒了对秦国的仇恨。
2. 文化专制
秦朝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采取了焚书的极端手段,旨在消除各地文化差异,确保思想上的一致。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朝希望通过统一思想来实现长治久安,但其执行方式却是暴力而严苛的法家手段。这种方式使得士人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这些士人往往拥有独立的个性、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正因如此,他们与秦朝的文化压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六国士人本已对秦有灭国之仇,加上焚书禁学的压迫,积累了更多的仇恨。可以理解,陈胜吴广起义时,士人们最先响应并参与其中。
3. 赋税徭役,严刑峻法
不少人忽视了,最初反秦的起义由关东的农民发起。陈胜是阳城人,出生于韩国,年轻时曾是雇农;吴广是阳夏人,战国时属于楚国。对于农民阶层而言,灭国仇恨并不如贵族深刻,但他们目睹了自己的亲人因秦人的压迫而死,仇恨情绪也逐渐加剧。
然而,秦朝的严酷制度加剧了农民的不满。尽管秦统一后,农民在一定时期内看到了政治变革的希望,但很快,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更加严苛的统治。秦始皇为了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征收高额地租和赋税,同时加重徭役,民众生活困苦。
《汉书·食货志》中的记载显示,农民为了应付这些苛捐杂税,不得不忍受艰难的生活,甚至很多家庭几乎无法维持生计。再加上严苛的法律和连坐制度,许多农民要么成为罪犯,被迫劳役;要么因无法满足征税要求而成为被追捕的逃犯,民众只能通过起义来反抗压迫。
4. 秦汉徙豪政策对比
无论是秦朝还是汉朝,都十分担忧关东六国旧贵族的势力。为此,秦汉都实施了“徙豪”政策,即将六国的豪族迁移到不同地区,以削弱他们的影响力。
秦朝的徙豪政策充满了强制性,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给予旧贵族足够的尊重,反而强制将他们纳入秦朝的政治、法律体系,造成了他们的不满。与此不同,汉朝则采取了更为温和的政策,迁徙贵族时不仅给予他们土地,还允许他们一定的自由,并且为他们提供了适应新环境的帮助。随着时间推移,旧贵族逐渐放弃复国的念头,转而接受汉朝的统治。
5. 士人阶层复兴
秦朝焚书禁学,对士人阶层进行压制。到了汉初,士人阶层迎来了复兴。根据《史记·儒林列传》中的记载,许多失落的经典和文献被找回,士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恢复。与秦朝时期的压制相比,汉朝的“黄老之风”盛行,士人们的思想和学术活动蓬勃发展。
6. 重农减税休养生息
在秦朝的统治下,底层人民承受了巨大的压迫。秦始皇虽提出过一些重农政策,但由于过于追求个人奢华和政治抱负,这些政策并未得到有效落实。相比之下,汉初实施了以休养生息为核心的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推动了社会的恢复和稳定。
关东六国的百姓对秦汉的态度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立场。对于旧贵族而言,秦朝的暴政和强制迁徙令人愤慨,而汉朝则提供了更为温和的政策;士人群体在秦朝遭遇压制,而在汉朝却迎来了思想和文化的复兴;而对农民而言,秦朝的沉重负担让他们无法承受,而汉朝则通过减税和政策扶持恢复了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