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利用曹爽的麻痹大意,成功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这场政变之后,司马懿逐渐掌握了曹魏政权的实权,通常也被看作是晋朝政权的根基——从此,司马家族逐步成为魏国的实际掌权者。到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执掌权力时,司马炎废除了最后一位曹魏皇帝曹奂,自己称帝建立晋朝。由此,曹魏的政权宣告灭亡。
如果从曹丕称帝算起,直到高平陵之变,曹家皇帝的实际掌权时长不过三十年左右。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司马家族在高平陵之变后能够如此彻底地篡夺曹魏的政权?这一点也引发了许多历史爱好者的思考。
1. 权臣篡位并不罕见
从表面上看,曹魏时期发生权臣夺权的情况,实际上并不罕见。无论是在历史的前期,还是三国时代,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像司马懿这样通过一次政变就能彻底掌控曹魏政权,的确是少见的例子。
举个例子,在东汉时期,外戚干政的现象十分严重,当时东汉的小皇帝大多是傀儡皇帝,甚至无力抗拒外戚的控制。但东汉最终并未发生外戚篡位的局面。尽管曹操曾将女儿嫁给汉献帝,但曹操更依靠的是军阀背景,而非外戚关系。
而在高平陵之变后,江东的吴国也曾出现过权臣弄权的情况。孙权的儿子孙亮就如同曹魏的废帝曹芳一样,最终也被废除。然而,吴景帝孙休还是成功从权臣手中夺回了政权。既然东汉和吴国都有类似的权臣问题,为何曹魏的情况如此特殊呢?
2. 曹魏的特殊情况
实际上,曹魏皇帝失去实际权力的情形,确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司马家族的掌权与东汉外戚的干政具有本质的不同。东汉虽然频繁发生外戚干政,但外戚的权力基础是太后,而太后背后有小皇帝的支持。如果外戚想篡位,即便小皇帝没有反应,太后也不会袖手旁观,因为如果外戚篡位,太后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随着小皇帝的成长,他往往能借助宦官的力量重新夺回政权。这种情况与司马懿的政变有所不同。
其次,曹魏和吴国的政治格局也大相径庭。曹操、曹丕父子执政时,历来不太信任世家,父子之间对世族的关系较为微妙。而吴国则不同,尽管孙权打压江东士族,但吴国皇帝的权力本身就较为有限,导致权臣的权力也受到制约。而且,吴国的士族背景深厚,士族视皇帝为共主。因此,即便吴国的权臣曾废掉孙亮,最终还是被孙休成功挤出了权力中心。
3. 司马家族的优势
显然,权力的获取需要背后持续的运作和时机的把握。例如,在两汉时期,虽然外戚掌权的情况不少,但真正篡位的只有王莽。王莽之所以能够篡位,与王政君的长寿及西汉后期几任皇帝短命密切相关。
曹操父子在世时,司马懿根本没有机会夺权。正是因为曹丕的大力支持,司马懿才得以成为魏文帝朝的重臣。在曹睿时期,由于曹魏战争不断,曹睿基本上只能倚重司马懿,这为司马懿在军中积累了大量的威望。而且,曹睿英年早逝,临终时选择将托孤大任交给司马懿和曹爽,尽管曹爽掌握了表面上的权力,但因其无能,才为司马懿提供了发动政变的机会。司马懿最终顺利夺权,尽管当时魏国的军队中也有一些地方势力表示反对,但大多数部队仍然选择支持他,这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对曹魏政权的控制。
司马懿的后继者,司马师和司马昭,也并非庸碌无为之辈,他们成功地接管了权力,继而削弱了曹魏皇帝反抗的空间,进一步巩固了司马家族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