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能够建立明朝的原因,源于元朝末期的腐败现象。元朝朝廷贪污严重,官员们对百姓的压榨与剥削令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动荡,百姓苦不堪言,因此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而朱元璋能够最终统一天下,成为帝王,除了他的自身才干外,身边的忠诚将领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常遇春和徐达是朱元璋的重要支持者,他们为建立明朝立下赫赫战功,堪称开国功臣。不过,两人性格却截然不同,徐达稳重沉着,常遇春则较为张扬且勇猛,且在战场上总是冲在最前方,扮演着先锋的角色。
常遇春,被称为朱元璋的“第一猛将”,虽然后来因病去世,但他在生前的表现令人称道。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朱元璋追封了常遇春的谥号,但他并未善待常遇春的儿子,这其中背后究竟有何缘由?
常遇春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身材高大,力大无穷,因此非常擅长射箭。二十三岁那年,正值元朝政权腐败、民怨沸腾的时期,贫苦百姓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民众的反抗情绪愈演愈烈。此时,起义风潮四起,常遇春也走上了上山为寇的道路,与刘聚等人一起劫掠财富,过上了贼寇般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常遇春逐渐意识到这样的生活毫无意义,不仅每天提心吊胆,而且没有任何前景。他听到四处流传的关于起义军领袖的消息后,心中渐生向往,渴望成为像他们那样的英雄人物,而不是被唾弃的“强盗”。尽管刘聚待他如兄弟,常遇春仍然感觉自己该寻求更大的目标,决定加入农民起义军。
经过多方打探,常遇春了解到了朱元璋的为人。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却十分关爱百姓,且通晓军事,常遇春最终决定投靠朱元璋。不久后,刘聚等人也因常遇春的转变,纷纷加入了朱元璋麾下。朱元璋的队伍因此壮大,战力大增,而常遇春的加入,则成为两人命运的转折点。
起初,朱元璋对常遇春保持谨慎态度,毕竟常遇春曾是草寇出身。朱元璋决定先观察常遇春的品行。此时,常遇春深知自己面临重要的考验,迅速抓住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采石矶的战斗中,常遇春凭借无畏的勇气,冒死渡河,手持盾牌与兵器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最终帮助朱元璋赢得了这场战斗。这一战后,朱元璋彻底认可了常遇春的勇武,任命他为将军。
虽然朱元璋身边已有了徐达这个稳重的谋士,徐达的风格与常遇春截然不同。徐达做事谨慎、稳重,而常遇春则是以勇猛著称,战场上总是冲锋在前,且毫不顾及生死。他的这种果敢方式令敌军始料未及,很快打垮了敌人的阵线,为战斗的快速胜利铺平了道路。
朱元璋对常遇春的评价也由此高涨,常常称赞他:“他的勇武不在徐达之下”。随着朱元璋势力的扩展,常遇春的地位也不断上升,尤其是在攻打陈友谅和张士诚时,他总是冲锋在前,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元璋因此也高度评价常遇春,认为他“能当百万之众”,这使得常遇春得到了“常十万”的称号,意味着只要给他十万人,他便能够横扫天下。
然而,常遇春也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屠杀俘虏。在当时,杀害降兵被视为不祥之事,但常遇春并不以此为然。屠城、杀俘虏成了他的惯例,这也使得他有了“人屠”的外号。尽管徐达多次劝告他不要屠城、杀害俘虏,常遇春依然我行我素。在与陈友谅的大军在九华山作战时,徐达就曾多次阻止常遇春屠杀俘虏,但最终未能阻止,常遇春将许多敌军俘虏杀害。
随着常遇春的战功不断累积,他逐渐攻克了山东、河南,并击败了名将王保保,所到之处几乎无敌。然而,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常遇春不幸去世。死因颇为离奇,常遇春当时带领大军抵达柳河川时,因天气炎热而脱去铠甲,未曾想体内突然传来剧烈的疼痛。经军医诊断,常遇春疑似中风,但最终因身受重伤,尤其是先前中箭的伤口导致他身体逐渐溃烂而暴毙。
常遇春的死因或与长期处于战斗环境中的巨大压力有关,加之常年征战,休息不够,身体早已过度透支。尽管如此,朱元璋并未忘记常遇春的贡献,追封他为“开平王”,并为他的长子常茂封为郑国公。然而,常茂并未能承继父亲的荣耀,反而在后来的事迹中屡次作出恶行,最终在朱元璋的打压下死于非命。
最终,常遇春虽然一生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后代未能享受父亲的荣光。功业是有限的,仗着父辈的荣耀行恶,终究会迎来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