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战争中的先锋力量,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卓越的战斗力,在汀泗桥、贺胜桥等众所周知的战役中奋勇拼搏,赢得了赫赫战功。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长叶挺逐渐被认定为“北伐名将”,而独立团也因此荣获了“铁军”的美誉,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如今为人所熟知。
叶挺独立团的前身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建国海陆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这一铁甲车队,正是由我们党所领导的第一支武装力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独立团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25年11月21日,当时在这支“铁甲车队”的基础上进行了扩编,成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这个新成立的团有着超过2100人的规模,内部设有三个营和两个直属队。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三个营的营长。在独立团的历史中,周士第作为“铁甲车队”的队长,在独立团成立后晋升为第一营营长,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先后担任了参谋长、副团长以及团长等重要职位。有关周营长的更多细节,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文章《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的主要领导是谁?唯一的幸存者后授上将》。
符克振,生于广东文昌(现今属于海南),是黄埔军官学校第五期的毕业生,他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加入独立团之前,他曾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的第73团营长,并在北伐战争中积极参与。1927年8月,他参与了南昌起义,任第25师经理处处长。起义失败后,他在广东展开了地下工作,而后于1929年加入了广西的百色起义。可惜的是,他于1930年英勇牺牲。
再来看许继慎,他生于1901年的安徽六安,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优秀毕业生。许继慎参与了两次东征,并在叶挺独立团中担任营长及团参谋长等职务,还曾是红军第一军的军长以及鄂豫皖特委委员等,忠诚于革命事业。1931年11月,他在“白雀园大肃反”中因受到诬陷,被指控为“改组派”、“第三党”、“反革命”等罪名而遭到杀害,终年仅30岁。
贺声洋出生于1905年的湖南临澧,他同样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参与了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曾先后担任叶挺独立团第二营营长、第九军少校营长、北伐军左翼军宣传队副队长等重要职务。此后,他还担任了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的学生总队长和红军第12军的军长。然而,在1931年的“肃反”运动中,他不幸遭到错杀,令人痛心。
杨宁,原名毕士悌,生于1898年的朝鲜平安北道,他也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参与北伐后,他曾担任第四军独立团第三营的营长,后来参与南昌起义并前往苏联学习。回国后,他继续为红军服务,先后担任红一方面军补充师师长、红二十三军军长、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多个参谋职务,并参与了艰苦的长征。可悲的是,他于1936年2月在东征中负重伤,最终不治身亡,享年仅38岁。
革命总是伴随着牺牲,叶挺独立团的几位营长大多在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令人深感惋惜的是,其中有两位营长竟是在自己人的手中丧生,实在令人心痛。在这段历史中,独立团的营长中,唯一幸存者是后来成为开国上将的周士第将军,他的经历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