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勋贵功臣中,除了汤和善终的说法,实际上并非所有人都被杀。长期以来,坊间一直流传着“除了汤和,其他功臣都被杀”的说法,尤其是在某些营销号和文章中,常常借汤和的嘴巴上演一出悲情戏,暗示当年被老朱所害的功臣们有多么无辜,而那些“杀人者”的残忍。为了加深这种印象,文章还会使用汤和的语气反问:“陛下,您真的一个都不留吗?”仿佛这一问能够让人感受到不公的震撼。
即便如此,如果你现在去搜索“唯独汤和”或者“只有汤和”这些关键词,依然能看到大量相关文章和视频出现。为了让真相浮出水面,今天淮下书生就要给大家带来一份更为客观的盘点,聊一聊在洪武三年老朱所封的六公二十八侯中,哪些功臣实际上并未被杀。
公爵名单中的无事功臣:
魏国公中山王徐达,他在洪武十八年因病去世,毫无争议。至于那些关于徐达与“烧鹅”“蒸鹅”的传说,其实已经被淮下书生多次辟谣了。李贞曹国公,他是陇西郡王,在洪武十一年去世,早逝并没有什么政治风波。李文忠曹国公,岐阳王,洪武十七年病逝,也没有卷入任何政治斗争。宁河王邓愈,卫国公,洪武十年因病去世,这样的去世对国家并无太大影响。郑国公常茂,虽然在后期获罪被贬至龙州,但并未被杀,洪武二十四年去世。
侯爵中的幸运儿:
信国公中山侯东瓯王汤和,的确善终,在洪武二十八年因病去世。华云龙,淮安侯,尽管在洪武七年死于征战,但他并没有涉及任何冤屈,亦未遭到老朱的加害。顾时,济宁侯,洪武十二年逝世;他的儿子顾敬与胡惟庸案有关,因而遭遇了家族的打击。耿炳文长兴侯,洪武元年活到了永乐年间,可见他并未因政变或政治斗争而丧命。临江侯陈德,去世于洪武十一年,虽后来牵涉胡惟庸案但未遭致杀戮。巩昌侯郭兴,洪武十七年病故,他也未遭杀害。王志六安侯,洪武十九年去世,在牵涉胡惟庸案后没有受到追究。吴良,江阴侯,洪武十四年逝世,也未死于政治清算。
其他一些并未被杀的功臣:
杨璟营阳侯,虽然早逝于洪武十五年,但在燕王朱棣靖难时因战死而被追封为璟国公。康茂才之子康铎,蕲春侯,他在洪武十五年死于军中,并没有被杀害。梅思祖,汝南侯,他在洪武十五年病逝,后来却牵涉到胡惟庸案,最终导致了全家被杀。
而在一些未封为公爵或者侯爵的功臣中,也有不少得以善终的人。如西平侯黔宁王沐英,他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郭兴的弟弟武定侯营国公郭英在永乐元年去世,东莞伯何真,洪武二十一年病逝,康安郡伯孙虎,洪武三年在战场上战死。
那些有争议的功臣:
朱升并未被封爵,他的策略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尽管如此,他依然在洪武三年去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些功臣死后未必全都无波无澜,但并没有涉及直接被杀害的命运,许多人只是后代或家族受到了牵连。
总而言之,明初并非所有的功臣都惨死于政治斗争,或许坊间流传的故事并非完全正确,汤和的确没有被杀,但同样,其他功臣中也有许多享有平静结局的。你是否还知道其他那些明初善终的功臣,或许可以在评论中补充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