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0日,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溥任先生,享年97岁,安详辞世,画上了自己精彩人生的句号。他虽然不是一位名声显赫的大人物,亦非曾经的王公将军,而仅仅是一位普通的长者、一位兢兢业业的教育工作者,但他的一生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变迁密切相连。溥任先生是那位低调谦和的长者,来自爱新觉罗家族。
溥任的哥哥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叔伯中更有光绪帝,而祖母更是长期掌控朝政的慈禧太后。然而,和王室其他显赫成员不同,溥任选择了过平凡人的生活,安享长寿,活到了百岁。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特殊的事,又是如何度过那些与众不同的岁月的呢?
1918年9月的某一天,醇亲王府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这个小宝宝被包裹在黄色襁褓中,头戴着一顶精致的小帽,睁大了眼睛,紧紧抓住父亲的手指,不肯松开。这就是刚刚出生的爱新觉罗·溥任——末代皇帝溥仪的异母弟弟。
溥任出生时,距清朝灭亡已有六年。昔日辉煌一时的醇亲王府,经过岁月的沉淀,变得低调朴素,成为了普通的贵族宅邸。溥任的父亲载沣曾是慈禧太后的继位候选人之一,但很快看清形势,主动退出了政治舞台,远离了权力的中心。正因为如此,溥任的成长环境与当时的宫廷生活有所不同。
溥任在父亲的家中渐渐长大。穿着精美的龙凤图案小袄,披着温暖的黄色蚕丝被,每天早上,侍奉他的仆人们将准备好的早餐摆放在床头,溥任就在床上享用香甜的糯米团子和温热的羊奶,度过了一个与其他人截然不同的童年。
1925年的某天,革命先驱孙中山专车驶入醇亲王府,访问溥任的父亲载沣。孙中山肯定了载沣早已做出的明智选择,二人讨论了很多时局问题。临别时,孙中山赠送了载沣一张亲笔签名的照片,这张珍贵的照片被挂在家中的书房,溥任常常驻足欣赏,心中充满敬意。
载沣性格温和,早已洞察了政治的纷争与名利的空虚。对权力和地位早已心如止水,这种淡泊名利的心态对溥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溥任虽然是皇族血脉,但他从不因此自视高人一等,始终保持谦逊,尊重每一个生命。正因为此,尽管他与溥仪同根生长,却在生活轨迹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走向。溥仪仍在为夺回江山而奋斗,而溥任早已看透世事,明白唯有乐观向上,才能立足于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
在溥仪下诏逊位后,溥任改为“友之”之名,这象征着他以友善待人,以安详度过一生。他并未沉溺于曾经的荣光,而是选择专心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定位。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随家人迁往天津,开始了与历史长河渐行渐远的平凡生活。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统治走向崩溃,朝廷内外派系纷争,载沣曾是摄政王,在风起云涌的政坛上经历了无数波折。面对来自各方势力的压力,载沣深知自己已无法重振清朝故土,于是决然退出了政坛,带着妻子溥佳氏和年幼的溥任搬离了北京,选择安静的天津定居。
天津的三幢朴素小楼成了他们的新家。在这里,他们远离了政界的纷争,载沣也能安心养育溥任,教导他人生的智慧。对于溥任来说,这次搬迁虽然让他远离了儿时的朋友和熟悉的环境,但随着时间流逝,他逐渐享受到了这里安静、自在的生活。他可以在乡间田野中自由奔跑,采摘野果,度过轻松愉快的时光。
父亲载沣常常抱着他,讲述那些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教授他待人接物的道理。溥任从中汲取了深厚的智慧,也逐渐认同并喜爱上了这全新的环境。在这些年里,载沣以清朝的历史为镜,深入剖析封建社会的弊端,让溥任从小就拥有了关心国家、关爱社会的情怀。
1931年,载沣带着溥任北上满洲,探望溥仪。到达后,父子俩震惊地发现溥仪已沦为日本的傀儡。载沣愤怒而悲痛,但他们很快意识到自己需要尽快逃离这片禁锢他们自由的土地。溥任凭借机智,假装生病成功迷惑日军,趁机与父亲夜晚悄悄逃离长春,成功返回天津。
1947年,溥任开始了全新的人生征程。受父亲启发,他决定放弃家族财富,开办了一所竞业小学。面对当时政治动荡的京城,溥任用他智慧和勇气,构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教育空间。他自创课桌椅,亲自站上讲台,开始了他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一生。
虽然溥任本可以依靠家族财富过上优渥的生活,但他深知教育应服务全体人民,于是毫不犹豫地将学校交给了政府管理。在他退役之后,他坚守岗位,最终成为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舍弃了曾经的所有特权待遇。
他还将父亲的许多遗物,包括珍贵文物、书法作品等捐赠给了社会。这一系列的举动表明了他对权利的摒弃,以及将家族资产奉献给人民的坚定决心。1951年,他捐赠了乾隆皇帝的书法、慈禧太后的亲笔书信等珍贵文物。1997年,他再次捐赠了古籍书籍,直至1998年,他又一次向社会奉献了珍贵的图书。
从此以后,溥任彻底告别了王室身份,投入到了教育和公益事业之中。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后代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成长,成就了辉煌的职业生涯。溥任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缩影,更是现代社会中值得每个人学习的楷模。
尽管溥任的生活与他兄长溥仪有着鲜明的对比,他们都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才智与努力。对于他们而言,新中国的成立代表着巨大的变化,而对这一变化的评价,可能永远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