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许多英雄人物脱颖而出,不仅有武将,也有谋士。为应对各自的政治和军事需求,魏、蜀、吴三国纷纷设立了新的官职。比如曹操设立了“军师祭酒”,并授予郭嘉等谋士,以提升他们的地位与权力;刘备则创设了“军师中郎将”,授予诸葛亮等人,以加强军事指挥。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则是孙权,他同样创立了几个特殊的官职,且担任这些职务的人数极为有限。
上大将军
一、陆逊
陆逊出身于吴郡的陆氏家族,是典型的江东士族之一。早在公元203年,他便开始追随孙权,在江东的政坛中崭露头角。因陆逊曾在征讨山越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孙权便将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进一步巩固了两家之间的关系。公元222年,陆逊成功击败了刘备,赢得了举世闻名的夷陵之战,为东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曹丕派遣大军进攻东吴,陆逊再次化解了来自魏国的威胁。至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考虑到陆逊的卓越贡献,便设立了“上大将军”这一职务,作为对陆逊的特别奖赏。孙权将都城迁至建业后,陆逊作为上大将军协助太子孙登守卫武昌,继续为东吴的安稳做出贡献。
然而,命运对陆逊并不宽容。公元244年,孙权任命陆逊为丞相及荆州牧,然而,东吴内部爆发了严重的政治斗争,太子孙登病逝后,宫廷内外产生了巨大动荡,陆逊不幸深陷其中。公元245年,孙权派人责备陆逊,陆逊因此病重去世,享年63岁。陆逊的去世,是东吴的一大损失,令整个国家都陷入了难以预料的困境。
二、吕岱
吕岱是东汉末年投奔孙权的重要人物,最初被任命为吴郡郡丞。吕岱在这个职务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和军事才干,迅速脱颖而出。公元211年,吕岱成功镇压了会稽及东冶地区的叛乱,生擒了贼寇吕合和秦狼,顺利平定了这场动乱,因而被孙权任命为昭信中郎将。此后,吕岱还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屡次为东吴解危,堪称东吴的“救火队长”。尤其是在公元226年和231年,他分别平定了交州和荆州南部的叛乱,表现得尤为出色。
公元239年,随着潘濬的去世,吕岱接替了他在荆州的职务,并且在陆逊协助下共同督管蒲圻。公元245年,陆逊去世后,吕岱被孙权任命为上大将军。随着孙权去世,孙亮继位,吕岱被加封为大司马。公元256年10月21日,吕岱在武昌去世,享年96岁,生前的赫赫战功,使他成为东吴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名将。
三、施绩
施绩,原名朱绩,是东吴著名将领朱然的儿子。朱然曾担任东吴的左大司马,去世后,施绩接管了父亲的位置,成为平魏将军,镇守荆州。公元252年,孙亮即位后,施绩被封为镇东将军,并在之后晋升为骠骑将军。在公元258年,孙休即位后,施绩被任命为上大将军,参与了东吴对外的军事行动。
然而,施绩的军功并未带来完全的平安。尽管他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在对西晋的进攻中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最终于公元270年去世。施绩的去世标志着东吴的上大将军职务终结,且此后再也没有武将担任这一职位。
荡魏将军
一、吕据
吕据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司马吕范的次子。最初,吕据因其父的功勋被授予郎官职务。在吕范卧病期间,吕据被任命为副军校尉,开始管理军队。太元元年(251年),由于长江水位上涨,孙权派人进行防备,吕据是唯一一位预见到魏国可能进攻的将领,他派人准备了大船以防万一。孙权对此非常赞赏,特地为吕据设立了“荡魏将军”这一职务,以此来表彰他的军事眼光和准备工作。
公元252年,孙权病重,吕据被任命为太子右部督,协助处理政务。孙权去世后,吕据被孙亮任命为右将军,并继续担负起重要的军事职责。公元256年,吕据率军进攻魏国,在孙峻去世后,孙綝掌权,吕据对此深感愤怒,决定返回并废除孙綝的权力。然而,孙綝得知吕据的意图后,指挥文钦和孙宪迎战,最终迫使吕据自尽。孙休即位后,吕据得到了平反。
二、陆凯
陆凯是吴国后期的重臣,丞相陆逊的侄子,大司马陆抗的族兄。陆凯曾在黄武年间担任永兴和诸暨县令,表现出色,任内治理得当,民众安居乐业。因而,孙权提拔陆凯为建武都尉,后又任命为儋耳太守,并带领军队讨伐朱崖和儋耳。战后,陆凯被升任建武校尉。
在公元255年,陆凯成功击败了零陵山的叛贼陈毖,并因功被拜为巴丘督、偏将军,封为都乡侯。此后,他继续担任重要军事职务,并曾作为吴国代表参与到寿春的平叛行动中。陆凯的表现一直非常出色,最终也曾担任“荡魏将军”这一职务,深受孙权的信任和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