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陆逊不仅是东吴的丞相,还是当时的顶级名将,几乎达到了“出将入相”的顶峰。他的军事才华和政治手腕使得他成为了历史上极为耀眼的一位人物。陈寿在《三国志》中专门为他立传,与诸葛亮一起成为仅有的两位被单独立传的高级大臣。诸葛亮在生前曾多次发动北伐,取得了不小的战绩。而陆逊则更为擅长防守,尤其是在多个防守战役中,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然而,在北伐方面,他的表现则显得略有逊色。
一
提到陆逊的防守成就,许多人会首先想到的是夷陵之战。公元222年,面对刘备亲率的大军,陆逊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没有急于出击,而是选择守株待兔,想通过消耗蜀军的力量来等待反击的机会。当时,陆逊深知蜀军气势正盛,贸然进攻可能会引发意外的失败。因此,他选择采取激励士兵、观察敌情的战略,希望能拖延时间,等待蜀军内部出现漏洞。这一策略令许多将领无法理解,他们认为陆逊是因为畏惧敌人而迟迟不出兵,因此产生了不少愤怒和不满。
经过半年的僵持,时至盛夏,酷暑和高温令蜀军陷入了兵力疲惫和士气低迷的困境。同时,蜀汉的水军也被迫迁移到陆上,失去了水陆配合的优势。蜀军深入敌境,长时间的军行导致后勤补给线受阻,战线过长也让他们陷入了困境。正当蜀军准备继续推进时,陆逊适时发动了反攻,通过巧妙地将敌军分割在大江的两岸,成功实施了各个击破。吴军利用火攻,烧毁了蜀军连营的四十多个阵地,造成蜀汉军队死伤惨重,部分将领如杜路、刘宁投降,而冯习和沙摩柯等重要将领则被杀害。经过这一战,吴军大获全胜,陆逊也因此受到孙权的高度赞赏,被加封为辅国将军、荆州牧,且封为江陵侯。
二
在夷陵之战之后,陆逊又在石亭之战中获得了辉煌的胜利。黄武七年(228年)五月,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假借受责的名义,向扬州牧曹休发信,暗示自己打算投降魏国,并请求派兵接应。曹休未能辨别信件真假,便率领步兵和骑兵共十万,前往皖城(今安徽潜山)接应。孙权得知消息后,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派陆逊担任大都督,带领大军出征。同年八月,孙权亲自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并派朱桓、全琮各带兵三万协同作战。
面对曹休兵力的优势,陆逊巧妙布置了战斗的阵型。他将吴军分成中军与左右两翼,通过精准的指挥,最终在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一带迎击魏军。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陆逊率军将魏军击溃,魏军被迫撤退,吴军追击至夹石(今安徽桐城北),成功俘虏了魏军一万余人,并缴获大量战利品。曹休的残部在贾逵的援助下才得以生还,但曹休因气愤过度而病倒,最终去世。陆逊的这一场反击展示了他在防守与进攻两方面的深厚功力。
三
嘉禾元年(232年),陆逊率军进攻曹魏的庐江(今安徽六安东北)。魏国扬州都督满宠知晓吴军的动向后,立刻在杨宜口设下伏兵,企图迎击陆逊。陆逊通过巧妙侦查,得知了魏军的动向后,立刻带兵撤退,避免了与魏军的正面交锋。这次行动虽然看似并无太多波澜,但实际上,陆逊展现了他在指挥上的冷静与果断,成功避免了不必要的战斗。
嘉禾三年(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了第五次北伐,要求东吴协同作战。孙权得知消息后,亲自率领大军十万进驻巢湖口,准备进攻合肥新城,同时派遣陆逊与诸葛瑾领军进攻襄阳。陆逊和诸葛瑾的部队按照孙权的指示,采取了侧翼进攻的策略,但由于敌人防守坚固,最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陆逊在此次战役中主要担任的是策应任务,协助孙权的主攻方向进行战术配合。
四
曹魏的魏明帝曹叡得知孙权进攻合肥的新城后,亲自率领水军前往支援。由于吴军长期作战,士兵的身体状况不佳,且传染病横行,曹叡的大军即将抵达。孙权考虑到局势变化,最终决定撤兵,放弃攻打新城。与此同时,陆逊则率军假装攻打襄阳,迫使魏军集中力量防守,随即与诸葛瑾一起稳妥撤退,沿途还掠夺了江夏的若干城镇,并取得了部分胜利。
公元241年,陆逊再次发动北伐,成功攻占邾城(今湖北武昌临江对岸的古城)。这一胜利让他巩固了长江防线的中段,并在邾城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驻兵三万人,进一步加强了对敌人的防御力度。此后,陆逊便未再参与对曹魏的北伐行动,逐步将更多的重心转向了东吴的防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