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建立有许多偶然因素,充满了历史的巧合。在夏朝建立之前,整个天下分为许多诸侯国,而唐尧和虞舜的部落凭借强大的实力成为了当时的共主。那个时期,夏后氏不过是崇山一带许多方国中的一小部分,实力并不出众。
然而,公元前21世纪左右,一场大洪水席卷而来,促使了夏后氏领导人因其善于治水而走上了历史的舞台。鲧与大禹父子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再加上气候逐渐温暖,带来了治水的自然条件。经过华夏部族的奋力尝试,最终成功地治理了洪水,完成了这个历史性壮举。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不仅成功地组织了巨大的水利工程,还逐步掌握了全国人力、物资、财力的调配权,逐步建立起了社会各个层次的领导中枢,成为了掌控农业生产命脉的关键人物。随着这些进展,夏朝的建立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历史的必然结果。
在治水工作完成后,大禹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第一项是“合诸侯于涂山”,据《左传》记载,这次会盟有“执玉帛者万国”之众,“万”字并非实数,而是表示参会的诸侯众多。涂山位于今天的安徽省蚌埠市,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龙山时期的大型祭祀台、燎祭坑和临时住宅等遗址,证明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准确的。大禹选择涂山举行会盟,是借助涂山国的支持(涂山国与大禹有婚姻关系)来向天下宣示他已经成为继舜帝之后的新一代共主。
大禹所做的第二件事,是杀掉防风氏,这也是大禹治水后的第一个受害者。防风氏,或称汪芒氏,曾是上古时期协助大禹治理洪水的重要人物。防风氏的背后其实是防风国,一个具备丰富治水经验的方国。防风氏原本是大禹的重要盟友,为什么大禹最终要杀掉他呢?
《国语》中的记载曾提到:“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史记》与《韩非子》也有类似记载,表示防风氏因未能按时到达会盟现场而被大禹斩杀。从所有的文献来看,防风氏被杀的原因十分一致:开会迟到。这种因迟到而被杀的理由,在当时的先夏时期显得有些过于牵强,甚至可能引发与防风国的冲突。
《史记·五帝本纪》曾对尧舜禹时期的天下格局有过记载:“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共工、驩兜和三苗曾是“四凶”之一,虽然他们都被流放处理,但防风氏仅因迟到就遭到极刑,这种不公平的处置方式无疑引发了疑问:大禹为何如此决绝地处置这位曾经的治水功臣?
为了理解大禹为何非杀防风氏不可,我们必须从防风氏背后的防风国讲起。防风国位于封嵎之山,今天的浙江湖州、杭州一带。考古学家通过杭州府志和安吉、余杭县志的记载,估算出防风国的疆域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安吉、余杭、于潜、长兴等地。后来,考古学家在杭州地区发现了举世闻名的良渚文化遗址,通过绝对测年法确定,良渚文化的消失时间与夏朝建立的时间上限相吻合,而良渚文化的中心正位于余杭区,这与古防风国的地理位置十分契合。
不仅如此,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良渚文化中的水利系统,以及出土的大量玉器。良渚文化的鸟崇拜、善治水等特点与传世文献中对防风国的描述高度契合。这些证据表明,防风国很可能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防风氏是良渚部落联合体的核心人物之一。大禹杀掉防风氏后,良渚文明进入衰退期。著名历史学家夏星南认为,防风国的覆灭正是良渚文化迅速消失的直接原因。
大禹杀防风氏,表面上是因“迟到”,但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大禹与防风国之间的矛盾。在2016年,考古学家在江苏兴化和东台的蒋庄遗址发现了大量良渚文化的墓葬,这些墓葬呈现出明显的战斗痕迹,表明良渚古国曾与北方的部落发生激烈冲突。此外,在位于山东省界的新沂市,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另一处良渚中期文化遗址,其中也有大量的人殉现象。这些发现表明,良渚古国与北方部落的战争曾导致激烈的冲突,良渚古国甚至一度向北进攻,深入到东夷区域,威胁到了华夏集团的统治腹地。
这一场发生在数百年前的大战,成了华夏集团不容忘怀的记忆。而一场气候变化引发的洪灾迫使各方暂时搁置冲突,共同应对灾难。随着治水工作的完成,大禹迫切需要建立威权统治,并且不容许强有力的对手存在,防风国曾给华夏集团带来巨大威胁。借着会盟迟到这一借口,大禹顺利除掉了防风氏。
尽管防风氏死后,吴越一带的局势依然让大禹忧虑。《史记·夏本纪》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大禹最终死于巡查防风氏故地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