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赵伐燕引狼入室;后果:秦吞韩赵,六国崩塌
一、前因:赵国的战略失误与秦国的虎视眈。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在权臣的鼓动下,任命老将庞煖为主帅,举兵北伐燕国。这一决策看似是为了扩张领土,实则暴露了赵国内部的战略短视。赵国精锐北上,国内防务空虚,给了虎视眈眈的秦国可乘之机。
此时的秦国,正值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亲政初期,野心勃勃。他敏锐地捕捉到赵国的破绽,以“援燕”为名,命大将王翦、桓齮、杨端和分兵两路,直扑赵国腹地。秦军势如破竹,短短数月间连克九城,上党、漳河流域(今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尽数沦陷。
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在平阳(今河北临漳西南)围歼赵军主力,斩杀十万,赵将扈辄战死。此役之后,赵国元气大伤,朝野震动。然而秦军的攻势并未停歇。次年,桓齮再度东进,翻越太行山,接连攻占赵国的军事重镇。赵王迁见大势不妙,只得急调镇守北疆的名将李牧南下御敌。
二、李牧的逆袭:肥下与番吾的辉煌
李牧此前长期驻守代郡、雁门关,以防御匈奴闻名。他独创“坚壁清野”战术,屡次挫败匈奴骑兵,被誉为“北疆铁壁”。然而,面对秦军的铁骑,赵国君臣起初并未对他寄予厚望。
1. 肥下之战:以弱胜强的经典
公元前233年,李牧率赵军主力在肥下(今河北藁城西南)迎击桓齮的秦军。当时秦军士气正盛,而赵军新败,兵力不足。李牧深知硬拼无益,于是采取“诱敌深入”之策,故意示弱,引诱秦军轻敌冒进。待秦军阵型散乱,李牧突然以精锐骑兵侧翼包抄,一举击溃秦军。桓齮仅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此战堪称战国末期少有的以少胜多战例。李牧因功受封为武安君,声望达到顶峰。然而,秦国并未因此放弃灭赵之心。
2. 番吾之战:背水一战的绝地反击
公元前232年,秦军卷土重来,兵分两路:一路攻邺(今河北临漳),一路取狼孟(今山西阳曲),直逼邯郸。此次秦军来势更凶,狼孟、番吾相继陷落,赵国危在旦夕。
李牧分析战局,发现秦军虽强,但远道而来,补给困难,且背靠漳河,退路狭窄。他抓住这一弱点,亲率赵军主力在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与秦军决战。赵军背水列阵,士卒皆知无路可退,故而死战。李牧以步兵正面牵制,骑兵迂回突袭,再次大破秦军,迫使其退出赵国境内。
战后,李牧并未松懈,而是迅速布防韩、魏边境,防止两国趁火打劫。秦国见赵国难以攻克,只得暂时搁置灭赵计划,转而攻打更弱的韩国。
三、秦国的战略调整与李牧之死
1. 秦国为何先攻赵?
秦国原定的统一战略是“先韩后赵”,但赵国的北伐燕国给了秦国一个意外机会。此外,赵国自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后国力大损,名将廉颇又因内斗流亡魏国,李牧成为唯一能抗衡秦军的将领。因此,秦王政决定先拔掉这颗钉子。
2. 反间计:李牧的悲剧结局
番吾之战后,秦国意识到李牧是灭赵的最大障碍。于是,秦王采纳尉缭的建议,以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散布李牧与司马尚谋反的谣言。赵王迁本就多疑,加之郭开屡进谗言,最终下令罢免李牧兵权,改派赵葱、颜聚接替。
李牧性格刚烈,早年曾因抗命匈奴而迫使赵王妥协。此次他再度拒绝交权,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赵王迁大怒,派人秘密逮捕李牧,将其处决。
李牧一死,赵军士气崩溃。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攻破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四、后果:秦统一进程的加速
1. 灭韩(公元前230年)
李牧死后,秦国按原计划攻韩,韩王安投降,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2. 灭赵(公元前228年):赵国失去李牧,再无抵抗之力,邯郸陷落,赵氏宗室逃亡代地苟延残喘,最终于公元前222年被秦将王贲彻底剿灭。
结论:李牧的历史地位
李牧在肥下、番吾两战中力挽狂澜,延缓了赵国灭亡的进程,甚至迫使秦国调整战略。他的军事才能不逊于白起、王翦,却因赵国内部的腐败而含冤而死。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牧死,赵国亡。”可谓一语道破其重要性。
若赵王迁能信任李牧,战国格局或许会改写。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李牧的悲剧,不仅是赵国的悲剧,更是六国在面对强秦时普遍存在的内耗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