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0日,四野43军127师经过长达10天的急行军,终于抵达广东佛冈。按照以往的经验,大家预期在这片区域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毕竟,蒋军已经陷入了全面溃败。然而,当127师进入佛冈时,却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战。
佛冈位于广东中部,距离广州约100多公里,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因此,蒋军对该地的防守是有战略意义的。然而,广东中部和北部的战略要地颇多,127师一路进发,也并未遇到过像样的抵抗。那么,为什么佛冈会成为一个顽强的阻碍呢?
其实,敌人的实力并非比以往强大,而是他们的组成非常特别。驻守佛冈的是敌军39军103师307团和一个保安营,其中许多士兵来自当地的土匪和恶霸,甚至还有一些亡命之徒。这些敌人,四野早前也曾遭遇过。回想1947年,我军进攻四平时,就曾遇到过类似的土匪兵,导致了进攻的延缓。
佛冈的敌人同样如此,按照常理来看,若在野外与我军作战,这些敌人根本不堪一击。然而,一旦让他们据险而守,这就成了一个更难对付的麻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土匪兵拒绝投降。他们在当地作恶多端,烧杀掳掠,所作所为令人发指,深知解放军不可能原谅他们,因此,即便打光了子弹,他们也绝不投降。
10月8日,127师接到命令,准备进攻佛冈,10月10日下午,经过长达80公里的日夜急行军,部队终于抵达佛冈石龙一带。127师的师长王东保和政委宋维栻迅速展开部署,379团通过县城西侧进行穿插,1营则从城西南进行迂回,防止敌人向西南方向撤退,同时切断敌人主力与168高地之间的联系。而381团的2营则从古塘向佛冈南部推进,等与379团取得联系后,迅速占领县城。380团则从正面发动进攻,意图分割包围敌307团。
尽管127师作出了详细的部署,但仍然秉持先礼后兵的原则。自从四野渡江南下以来,他们并未遇到过过于顽强的敌人,大多数敌军都选择投降或溃散,甚至有些敌军主动投降。因此,127师按照惯例,首先派遣信使送去一封劝降书,希望敌方投降。然而,敌方不仅没有回应,反而将信使杀害。古语有云:“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敌军这一不讲道义的行为激怒了127师的全体将士,大家一致表示:“既然不投降,那就让他们灭亡!”
敌307团在战斗前也进行了部署,主力部队被安置在石角河畔、龙溪村北部及佛冈河北岸的高地上,这些高地上设有地堡、壕沟和交通沟等防御工事。团长王家桢则顽固地决定死守佛冈,誓与蒋家王朝一同陪葬。尽管如此,王家桢并非不知死,他在后方布置了一个营于168高地,以作退路准备。
然而,敌307团显然低估了我军的力量。127师虽然许久未进行硬仗,但每名战士都跃跃欲试,迫切希望能迎来一场真正的较量。在接到命令后,127师发起猛烈进攻,敌军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强死守,但蒋军派出的几架飞机使得我军进展缓慢。
此时,127师的三个步兵团正在进行攻坚战,而炮兵尚未到位。由于炮兵行进速度较慢,导致战斗在傍晚前仅仅攻占了外围阵地。不久后,师炮兵营赶到,立即将炮口对准敌阵。在猛烈炮火的压制下,敌人的防线终于开始崩溃。
按理说,此时敌军应该准备投降了,但直到12日上午,敌人仍然顽抗到底。即使有些敌兵弹尽粮绝,甚至端起刺刀和我军拼命,依然没有投降的迹象。虽然敌军顽强抵抗,但在127师的眼中,这些人并不算什么对手。
在东北军区司令部的资料中,127师被高度评价:“该部队历史上参与战斗最多,战斗经验极为丰富,战斗作风勇猛,擅长攻守,不怕牺牲,行军力强,能打硬仗,战斗力极强,朝气蓬勃,雷厉风行……该部队为东北各野的头等主力师,虽然有时表现出高傲自满。”
43军127师原本隶属于6纵16师,参与过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和抗战中的平型关大捷,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王牌部队。127师的历任指挥官也极具历史地位,包括大将陈光、开国上将黄永胜,以及深得林总器重的洪学智等。
由此可见,派127师来解决佛冈之敌,实在是大材小用。然而,当佛冈战斗打响时,127师依然将所有精力投入其中,逐个阵地与敌军展开激烈的争夺。经过一夜激战,379团成功攻占了117高地,380团攻下了龙溪北部的敌人主阵地。此时,尽管敌军仍在顽抗,但局势已然明朗。
不久后,154高地也被我军攻占,敌军终于无法支撑,开始向后溃退。127师趁势追击,敌军全线崩溃,战斗持续到13日下午,敌307团团长王家桢也被我军俘获。
尽管战士们在佛冈一战中表现出色,但由于这场战斗耽误了时间,127师未能成为首个进入广州的部队。
多年后,127师的老政委宋维栻回忆道:“自从我们43军渡江以来,几乎没有遇到过任何硬仗,直到这次佛冈战斗,虽然和东北的大战无法相比,但这场战斗依然让我们很兴奋!”
127师虽然在佛冈战斗中占得上风,但也因为耽误了时间,未能抢先进入广州。然而,这场战斗的胜利为之后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在酷暑渐散、经过充分休整后,战士们恢复了体力和精力,秋意渐浓,湘南和广东也成功被“收入囊中”。全国解放的最后一步已近在眼前。
下一篇:“李牧:赵国最后的铁血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