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之一,他不仅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也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赢得了无比崇敬的地位。更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的影响力不仅局限在中国,许多国外学者也将他视为偶像,敬仰他深邃的战略眼光和独特的领导风格。
1971年,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首次秘密访华时,特意告诉周恩来总理,自己一直对中国充满好奇并极为崇拜毛主席。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美国学者花费了数年时间,研究毛主席提出的“十六字战术”,尤其是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志愿军与美军霍默上校领导的第七团交战时的撤退指令,极大地验证了这一战术的精妙与高效。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尽管我军在装备上远不及美军,整体作战素质表面上也存在差距,但依然能屡屡取得战果。这其中,毛主席的领导和他独具一格的战术,发挥了关键作用。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了近一年,我军的战术虽能在某些方面消耗敌人,但面对美军的优良装备,我们在战场上常常遇到困难。
那时,战争陷入了一种瓶颈状态:双方都能准确预测对方的行动,始终找不到新的突破口。时任中国志愿军副总司令的陈赓将这种情况汇报给了毛主席,寻求指点。毛主席认真考虑后表示,美军拥有先进的装备,而我军则依赖步兵和机动性,若继续这样打下去,最终我们会被美军的强大火力拖垮。
他抽着烟,凝视着朝鲜战场的地图,问陈赓:“四十二军的情况怎么样?”陈赓回答:“艰难!虽然我们不断获胜,但整体战略目标不清,敌人的推进过快。”毛主席沉思片刻,随后说道:“那就得采取些土办法了,或许对他们有效。”于是,毛主席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的战术。
这个战术源自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用来对付国民党军的策略。当时,国民党军队装备精良,实力强大,但毛主席意识到不能正面硬拼,而是应当采取逐步消耗的方式。他形象地比喻道:“就像敲牛皮糖,一点一点敲掉,再敲碎剩下的部分。”这个战术帮助解放军逐步削弱了国民党军的作战能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朝鲜战场上,毛主席指示四十二军用相同的方式对抗美军。但与国民党不同的是,美军的意志力强,单纯的“敲牛皮糖”战术难以奏效。因此,毛主席提出,除了零敲外,还要结合游击战,通过运动战消耗美军的精力。
毛主席抽着烟,淡定地说道:“不要怕,洋鬼子最怕的就是打游击,他们会慌。”四十二军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战斗中灵活调整策略,既要“敲”美军,又要实施游击战。通过不断变换战术,我军成功令美军无法适应,消耗了大量的士气和体力。
经过一段时间,四十二军与美军的作战风格发生了变化。美军发现自己经常处于被动,无法预测志愿军的行动,不得不应对不断变换的战术。特别是在美军误认为志愿军撤退时,实际上我军通过巧妙的战术逐步围堵并击溃敌人。
1950年11月,志愿军刚进入朝鲜战场时,便取得了令美军措手不及的胜利。这让美军的计划彻底被打乱,他们不得不向三八线撤退。毛主席立即指示继续推进,要求中国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即刻领兵再战。
“稍作休整,调整好状态,接下来的战斗很重要。”彭德怀下令全军休整,准备在清川江一带发动攻击。这一战的对手是美军的王牌部队——陆战一师第七团,这支部队装备精良,声名显赫,被认为几乎不可战胜。
然而,第七团的指挥官霍默上校对中国军队的作战风格进行了细致研究,并为自己的部队制定了应对策略。他认为,中国军队虽然战术出色,但实战中无法抵挡美军强大的火力,因此并不太担心。然而,霍默并没有料到,尽管我军实力相对逊色,但在战术上的智慧和灵活性却让美军措手不及。
夜幕降临时,霍默和他的部队在清川江边安营扎寨,准备迎接志愿军的攻势。但当夜,志愿军并没有立即发动攻击,而是通过声东击西的方式让美军陷入了长期的戒备和困顿中。美军由于疲惫不堪,士气大幅下降,最终志愿军发动突然袭击,打乱了美军的部署。
这场战斗使美军深感困惑,霍默上校对中国军队的战术非常佩服,他最终意识到,尽管自己研究了中国军队多年,但还是无法真正理解他们的作战方式。毛主席提出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成为了中国军队战胜强敌的法宝。
这些战术不仅让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屡屡取得胜利,还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军事学者。许多国外学者,甚至花了几十年时间,深入研究和验证毛主席的战略智慧,并最终得出结论:中国人对战争的理解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