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历史上,国家面临的最大困境,不是东汉末年的战乱,而是从公元106年到公元121年这段时期。这个时间段,东汉的困难来源于天灾,而非人祸。
与东汉末年不同,后者的困难主要源自地方豪强势力的过度膨胀和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全国局势动荡。而在公元106年到121年,东汉则因为天灾连连,百姓疾苦,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从106年到121年,东汉几乎经历了十多年的天灾,灾难接连不断。正好在这段时间,东汉的汉安帝在位。因此,若我们查阅《后汉书》中关于汉安帝的记载,会发现这一部分几乎讲述的全是各种天灾。地震、冰雹、洪灾、旱灾、蝗灾、日蚀……这些灾难在短短几年里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 这些天灾直接造成东汉王朝的衰退。尽管当时东汉政府尽力应对,采取了多种救灾措施,但依然无法挽回灾难带来的损失。粮食大量减产,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了人相食的悲剧。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灾难发生的十多年里,东汉的民众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即便灾难重重,国家的官员、地方的豪强,甚至普通百姓,似乎都能理解并支持政府的困难,没有人发动反抗。 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在其他朝代,遇到天灾频发的情况,底层百姓往往会因生活困苦而起义,特别是朝代末期,灾难同时发生时,往往意味着国家将走向灭亡。例如,明朝的灭亡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那么,东汉中期在接连遭遇天灾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爆发农民起义呢?反而全国上下似乎能保持团结,面对天灾共同努力?东汉比明朝更强在哪里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史学家普遍认为有三个原因。首先,东汉刚刚建立不久,土地兼并的情况还没有达到极限。其次,东汉当时正处于极盛时期,国家实力强大,及时进行了救灾。第三个原因,是因为当时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政治家——邓绥。 尽管在位的皇帝是汉安帝,但真正掌握治国大权的是太后邓绥。她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在她的领导下,东汉的各级政府能够迅速响应,组织有效的救灾行动。 如果没有邓绥的努力,这十多年的天灾很可能会导致东汉爆发农民起义。正是她的治理,帮助东汉度过了这一段艰难时期,为东汉延续了百年的国祚。 那邓绥的执政能力到底有多强?在这些天灾不断的年份里,东汉又经历了多么巨大的困难?我们可以从汉安帝即位时的情况说起。 公元106年8月,东汉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皇帝刘隆突然去世。这个刚登基百天的年轻皇帝,仅仅在位8个月就夭折,而东汉的最高权力一直掌握在邓绥手中。 从汉和帝去世起,邓绥就掌控了东汉的政权,并且一直到她去世,这段时间内,东汉的困难局势基本上由她一手把握。汉殇帝刘隆去世后,邓绥迅速安排了继位事宜,汉和帝的大哥刘祜被拥立为皇帝,即汉安帝。此时汉安帝只有13岁,因此,邓绥继续掌权。 其实,东汉的天灾在汉和帝去世前就已开始。公元106年夏季,雨季一到,各地就发生了大规模的洪灾,37个郡发生水灾,导致大量粮食减产。对于这种情况,邓绥迅速采取措施,开仓放粮进行赈灾,同时稳定了政权,扶持了汉安帝。 接下来几年,天灾愈演愈烈,几乎每隔几个月就有一场天灾。每一场天灾背后,都带来无数人的流离失所,粮食的极度缺乏。 例如,公元106年10月,汉安帝即位不久后,四个州发生冰雹,造成大量庄稼毁坏。邓绥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灾难,一方面通过开仓放粮,向灾区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号召当地的豪强出资赈灾,并将公田分给无地百姓耕种,安抚民心。 这些措施成了东汉政府稳定社会、应对天灾的重要手段。由于有粮食供应,百姓没有因此饿死,也不至于起义。然而,天灾的频繁发生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更加严重。 公元107年,东汉的18个郡发生地震,41个郡降雨过多,28个郡出现风灾和冰雹。天灾不断加剧。 面对连年的天灾,有不少士族官员认为,这是邓绥执政导致的阴阳失衡,是天怒人怨。于是,11月,朝中大司徒周章策划了一场政变,企图废除皇帝和太后。幸运的是,这场政变很快被邓绥挫败。 不过,邓绥也意识到,士族对她的反感与日俱增。于是,她加大了对士族的让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家族的利益来安抚士族的情绪。 邓绥的处境非常艰难。天灾不断,国家困难,而许多人反对她,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位女性,而不是她的政治能力。邓绥的执政能力,在这场风雨飘摇的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到了公元108年,天灾依旧不断。全国12个郡发生地震,40个郡遭遇洪灾、风灾和冰雹。在这一年4月,汉阳城发生大火,3000多人丧命。面对这些灾难,邓绥加大了赈灾力度,并再次号召寻找能预测天灾的奇人异士。 尽管许多人前来应聘,但大多是江湖骗子。最终,这一号召催生了未来的地震学家张衡,他后来发明了地动仪。虽然发明地动仪的事情发生在132年,但邓绥的这一举措为后来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 然而,邓绥依旧面临巨大的压力。在109年,粮食产量急剧下降,京城爆发了大饥荒,甚至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为了缓解饥荒,邓绥再次采用开仓放粮、减免税赋等措施,号召豪强捐粮。她甚至将几处皇家园林开放,让百姓耕种。 尽管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但问题根本无法解决,粮食储备逐渐枯竭。 公元110年,虽然形势有所缓和,但依旧是天灾不断。邓绥的应变能力和智慧,在这一时期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不仅成功平息了海盗和起义,还有效遏制了大规模饥荒的爆发。到公元111年,东汉依旧处于天灾肆虐的局面,但在邓绥的调控下,国家避免了更大的混乱。即便如此,国家的粮食储备逐渐枯竭。 直到公元121年,邓绥因过度操劳,年仅41岁去世。她的去世标志着东汉长达十多年的天灾时期的结束。邓绥死后,天灾似乎也停止了,社会开始恢复安定,但她的努力和付出被许多后人铭记。 邓绥不仅为东汉延续了百年的国祚,也为后世树立了女性执政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