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孙中山去世,仅仅两年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段时间,中国政局动荡,国内政党纷纷分裂,各派势力争夺对政府的控制权,局势极为复杂。蒋介石深知,只有在这一关键时刻采取行动,才能争取到领导权。
对于蒋介石来说,这一刻至关重要。他利用了自己擅长的“以退为进”策略,主动辞去职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溪口。始终忠诚于蒋介石的陈立夫和陈果夫兄弟也紧随其后,辞去了自己的职务。虽然他们辞去了官方职务,但并没有放弃一切。兄弟俩迅速前往上海,开始为蒋介石重掌政权筹集力量,着手物色能为蒋介石效力的人才。
陈氏兄弟为蒋介石挑选的人才有两个基本要求:首先,他们必须具备某种特长;其次,对蒋介石要绝对忠诚。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未来只要蒋介石发出命令,他们就必须毫不犹豫地为其效劳。蒋介石对兄弟俩的忠诚非常满意,所有的秘密行动,蒋介石都毫不犹豫地交给了陈氏兄弟去执行。
在蒋介石下野后,国民政府的控制权暂时落入了李宗仁、白崇禧和何应钦三人的手中。三人经过密谋,决定成立一个由宁、泸、汉三方联合的中央特别委员会,以联合控制整个政府。这个消息传到蒋介石的耳中,他意识到不能再坐视不理,决定主动出击。他立即密电在上海的陈氏兄弟,命令他们采取一切手段,破坏李宗仁等三人的行动。
接到命令后,陈氏兄弟迅速展开行动,他们指使已经联络上的人马,不分昼夜地对中央特别委员会发起攻击。无论能否成功,目标只有一个——搅乱局势,让对方陷入混乱。在陈氏兄弟的策划下,这个成立仅四个月的中央特别委员会最终宣告解散。蒋介石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认为陈氏兄弟功不可没,将他们视为亲信。
蒋介石重新掌权后,为了感谢陈氏兄弟的帮助,他在上台后立即给了兄弟俩重要职务。拥有了权力的陈氏兄弟,周围的人也越来越多。从此,国民党内部流传出一句话:“蒋家天下,陈家党”。而聚集在陈氏兄弟身边的人被称为“CC系”。
由于蒋介石的信任,CC系在国民党内部一度风头无二,无人敢轻易得罪。然而,随着一个新的组织和一个人的出现,CC系的权威逐渐受到挑战。这个新兴力量正是“复兴社”,它后来被改组为军统,而复兴社的创立者正是戴笠——一位精明的特务头子。作为两个特务机构的代表,复兴社与陈氏兄弟的CC系之间不断摩擦,彼此渗透,暗中较量,蒋介石对此乐观其成。他知道,这两股力量都可以为自己所用,并且他们不可能完全合力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随着国民党内部特务机构的不断扩展,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特意成立了军统。成立后的军统局不仅将戴笠领导的复兴社与陈氏兄弟的CC系合并,还将这两个机构拆分为三个部分,由不同的人领导。陈立夫被任命为军统局局长,虽然地位显赫,但蒋介石的安排却并非全然是为了陈立夫的实权,而是为了加强对这三个机构的控制。
蒋介石将特务系统重新整合:陈氏兄弟的CC系和戴笠的复兴社被拆开,分别置于不同的部门内,这样可以确保相互之间没有过多的联系,从而实现对特务机构的严格控制。平时,三个机构之间各自独立运作,然而,背地里的明争暗斗却从未停止。戴笠所在的二处对陈立夫的虚职局长根本不予重视,陈立夫也对戴笠的无视愤怒不已。虽然没有实权,陈立夫依然能通过分配任务来打压戴笠。于是,他把所有好事都交给自己的一处,而把困难的工作交给二处。
仅仅一年后,蒋介石对特务系统再次进行了调整,成立了中统局,任命朱家骅为局长,原二处的戴笠升为军统副局长。在这次调整中,陈氏兄弟彻底被排除在外。尽管如此,陈氏兄弟依然凭借自己在特务系统内的深厚根基,拥有不少心腹和支持者。更令陈氏兄弟愤怒的是,戴笠从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摇身一变,成为了军统副局长,彻底削弱了他们对军统的控制。
为了重夺对特务系统的主导权,陈氏兄弟将注意力转向了中统局。中统局副局长徐恩曾曾是陈氏兄弟CC系的旧部,他迅速表态效忠陈氏兄弟,并承诺只要他们有所指示,他一定全力以赴。陈氏兄弟对徐恩曾的忠诚表示欣慰,但这还远远不够,他们的目标是完全控制中统局。然而,朱家骅始终与他们对立,使得两兄弟不得不着手行动,利用原CC系的旧部关系,逐步削弱朱家骅的权力,最终使他沦为名存实亡的局长。
当朱家骅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掌控局势,且陈氏兄弟的手段愈加阴险时,他感到了生命的威胁。最终,他选择了向蒋介石递交辞呈,退出了中统局。朱家骅一走,中统局的控制权完全落入了陈氏兄弟手中。那些原本忠于朱家骅的人被清除,陈氏兄弟的势力进一步巩固,中统局完全成为了他们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