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打算把彭雪枫调到自己的身边担任参谋长,但彭雪枫却果断拒绝了。他坦言自己不会离开。尽管陈毅作为代军长有明确的命令,为什么彭雪枫会拒绝服从呢?当时,彭雪枫正担任第四师的师长兼政委。新四军军部重建后,彭雪枫的职责非常重,而军队的命令往往需要遵从,但他却有自己的考虑。
陈毅出生在四川乐至,而彭雪枫则是河南镇平人。两人年纪相差六岁,陈毅是“老大哥”,他们在中央苏区的斗争中曾并肩作战。尤其是在江西军区时期,陈毅担任司令员,彭雪枫则是政委,两人彼此非常熟悉。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重建,陈毅被任命为代军长,彭雪枫则继续担任第四师师长。此时,陈毅是彭雪枫的上级。1941年初,彭雪枫领导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下形势异常严峻,面临的困境不亚于皖南事变。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一地区的反顽斗争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战争态势异常艰难。反顽斗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部队士气低落,个别将士心生不满。第四师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召开会议,总结这段时间的经验教训,然而在会上有少数同志激烈指责,矛头直指萧望东,最终导致他无法继续主持会议。为此,只好请彭雪枫亲自上阵主持会议。没想到,会议中有一些领导又将批评的焦点对准了彭雪枫,认为他在领导上存在严重问题,甚至个别同志直接向新四军军部发报,表示会议无法继续。最终,会议不得不暂停。
面对这种局面,彭雪枫虚怀若谷,主动承担起了所有责任。为了加强第四师的领导力量,他提出不再兼任政委,并请求军部另派一位能干的政委来帮助工作。军部最终派遣了邓子恢同志担任第四师政委,与彭雪枫共同携手。尽管如此,反顽斗争依然艰难,敌人步步紧逼。此时,陈毅决定亲自参与指挥,并向彭雪枫提出,他希望彭雪枫能来担任自己的参谋长。彭雪枫没有丝毫犹豫,立即配合陈毅起草作战计划和军令。两位英雄将军携手合作,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获得了胜利,新四军成功收复了一些失地。
战斗结束后,彭雪枫诚恳地请求陈毅亲自到第四师检查工作。陈毅欣然同意,不仅接见了第四师团以上的干部,还给全体同志们讲了一番话,这让第四师的将士们备受鼓舞。陈毅特意与彭雪枫合影留念,并在照片上留下了深情的寄语。随后,陈毅告诉彭雪枫,由于敌人反复扫荡盐城,苏北根据地的形势越发紧张,他人手不足,考虑到这一点,陈毅希望彭雪枫能调到苏北担任参谋长。
此时,彭雪枫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第四师的师长,按理来说,离开自己的部队去担任参谋长,实质上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军权,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有些不合适。然而,陈毅的这一提议,并非意味着要夺走彭雪枫的指挥权,而是出于对彭雪枫的深切关怀。在经过几个月艰难的斗争后,彭雪枫的第四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陈毅希望通过将他调离来减轻这些压力,帮助他渡过难关,真心为他考虑。陈毅是个性格爽朗、大气的将军,他深知战友们的辛苦,因此,他希望彭雪枫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得到暂时的放松。
彭雪枫当然理解陈毅的良苦用心,但他依旧决定留在第四师。他坚定地告诉陈毅,“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磕掉的牙齿,咽下去。”第四师是他一手创建的部队,彭雪枫对这支队伍有着深厚的感情,失败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振作精神,不放弃任何一线希望。他坚信,自己能带领第四师东山再起。陈毅听后,深感欣慰,并安慰彭雪枫说,自己所提的意见只是个人想法,并不代表军部的正式命令,不必强求。
最终,第四师在彭雪枫的领导下展开了强力反攻,迅速扭转了局势,打响了翻身仗。然而,战争残酷无情,1944年,彭雪枫英勇牺牲在了前线。如果当初他真的随陈毅去苏北,也许就能避免这一悲剧发生,但历史无法重写,我们只能敬仰这位伟大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