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创立的初期,裴周玉任职于23兵团的政治部主任。在担任兵团干部的几年后,他的职位被调整为军政委,而他的正式任命书却在长达七年的时间后才被补发,这显然体现了当时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裴周玉的战争生涯并不算复杂,1930年他如愿入伍,开始在作战部队中奋战。他从一个普通的战士,逐步晋升为班长,再到排长,表现出过人的能力。然而,一次战斗中的负伤让他暂时离开了前线,前往后方进行恢复,到1932年,他病愈后被重新安排从事警卫工作,开启了他战斗生涯的另一段旅程。
由于个人条件出众,裴周玉自小习练武术,精通拳术、刀枪剑棍等多种技艺。在土地革命时期,他的主要职责是防止敌特的渗透和破坏,并利用从警卫连长转任青年干事的机会,获得了更好的隐蔽身份,以此深入部队发展保卫工作人员,壮大了抵抗力量。
随着保卫局的成立,裴周玉被调至侦察部,负责对抗苏区的奸细与特务。他的工作不仅关系到机关的安全,也对社会治安起到了重要的维护作用,显示出他在战斗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果断执行任务的能力。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被调至120师继续从事保卫工作,担任旅锄奸部科长与师锄奸部部长,依旧在与日寇、汉奸以及特务间谍的斗争中奋勇向前。战争的多变性质让他的工作充满了挑战,但他始终迎难而上,坚守职责。
抗战后期,他涉足公安工作,主要负责军地两方面的职责。1944年至1948年间,他一直活跃在公安战线,致力于国内治安的维护与部队的管理。
1948年8月,西北野战军第8纵成立,他被调任至野战部队,担任纵队政治部主任,后更名为第8军,继续 干任政治部主任,代理军政委的职位。虽然在政治工作上经验不足,但他在过去的历练中仍积累了不少思想工作经验,增强了他在岗位上的执行力。
随着西北战场形势的变化,第8军被撤销,随后与蒙绥军区合并。在1949年,绥远董其武部的和平起义,促成了绥远军区的成立,他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绥远军区属于兵团级别,其内部的职能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当时,绥远作为一个省份,其军区领导通常由兵团机关兼任。如第7兵团兼任浙江军区,第10兵团兼任福建军区,第5兵团兼任贵州军区,以及第19兵团兼任陕西军区等,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军事管理体制。
继绥远的和平起义后,部队进入了改编和整顿的阶段。此时,朝鲜战争爆发,上级决定将起义部队重新组建为23兵团,这作为一支第二线兵团,董其武担任司令员,高克林为政委,姚喆担任副司令,而裴周玉则继续担任政治部主任。
作为二线兵团的职责,在23兵团开赴前线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基础设施,如机场和公路等,为前方的作战提供保障。
1953年,上级决定取消23兵团的编制,缩编为69军,董其武成为军长,而裴周玉则担任政委。然而,在1952年的全军评级中,董其武被评为正兵团级,而裴周玉则评为正军级,虽然他过去也算是兵团干部,但这一差异引发了关注。
裴周玉的资历不可小觑,自1930年参军以来,经历了16年的保卫工作。他的战斗成绩尽管主要是在后方,但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担任过团职。在解放战争中,他作为军政治部的负责人,被视为副军级的干部。
在绥远军区成立后,他因以往的战绩和职务被提拔,因此被评定为正军级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一评级不仅取决于职务的高低,更是战功与成绩的综合考量,其背景也反映了当时军队对于干部的选拔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