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天下处于战乱之中。三股主要的军事势力迅速崛起,曹操、刘备和孙权各自领导着自己的阵营,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趁机废除汉献帝,自己登基称帝,定都洛阳,建立了魏国。
翌年,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政权。
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之后将都城迁至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东吴,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大势分裂。
239年(曹魏景初三年),魏明帝曹睿去世,年仅三十五岁。他的亲生子嗣都早逝,继而由其养子齐王曹芳继位。曹芳年幼,朝政由大将军曹爽(曹操侄孙,曹彰之孙)和太傅司马懿共同辅佐。
249年(曹魏正始十年或嘉平元年),司马懿发动了惊天的高平陵之变,彻底消除了曹魏宗室的权力威胁。他对曹爽进行了血腥打击,最终灭族,并清洗了包括曹爽的党羽在内的七千余人。
251年(曹魏嘉平三年),太尉王凌尝试反抗司马懿,密谋另立曹操之子曹彪为帝。不幸的是,王凌计划失败,致使他全家被满门抄斩,曹彪也被赐死。随后,司马懿去世,他的长子司马师掌握了魏国的最高权力。
254年(曹魏嘉平六年),魏帝曹芳与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及光禄大夫张缉密谋废除司马兄弟,不料行动失败。司马师不仅废除了曹芳,改立曹鬃(曹操曾孙,曹丕之孙,曹霖之子)为帝,还对密谋的三位大臣进行了腰斩处理,同时清除三族,连张缉的女儿张皇后也未能幸免。
258年(曹魏甘露三年),司马昭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仅在其兄司马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权力,还平定了淮南的诸葛诞之乱,牢牢把握住了魏国的军事与政权大权。司马昭被封为晋国公,掌控了晋国的重镇——并州,包括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等八郡。
260年(曹魏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感到司马昭权力过大,心生不满,公开质疑司马昭的意图,并发动宫人三百余人前去讨伐。然而,这场反抗以失败告终,曹髦被弑死在南阙。司马昭便立曹奂(曹操之孙,曹宇之子)为新的魏帝,这成为了曹魏的最后一位皇帝。
263年(曹魏景元四年,蜀汉景耀六年),司马昭派遣钟会、诸葛绪和邓艾等大将分三路进攻蜀汉。蜀汉的大将姜维固守剑阁,却始终未能成功阻止魏军的进攻。邓艾则绕过剑阁,偷渡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奇袭蜀汉腹地,最终兵临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无力反抗,投降魏国,蜀汉灭亡。
264年(曹魏景元五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并加封九锡,不久便因病去世。
265年(曹魏咸熙二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魏元帝曹奂,篡位自立,国号改为晋,建立了西晋,定都洛阳,标志着曹魏的灭亡。
279年(西晋咸宁五年,东吴天纪三年),西晋派出二十余万大军,分六路从长江上游下游进攻东吴。西路水师凭借江水之利,几乎势如破竹,直接逼近建业。
280年(西晋咸宁六年或太康元年,东吴天纪四年),东吴末帝孙皓最终向晋军投降,西晋彻底灭掉东吴,三国鼎立局面宣告终结,三国归晋。
司马氏篡位后,一直心生恐惧,担忧曹魏灭亡的历史重演。为了增强宗室的力量,司马炎决定广泛分封诸侯王。然而,这一策略却迅速导致了各地诸侯割据的局面,朝廷内部的纷争愈加严重,使得西晋的政权基础岌岌可危,仿佛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重演。
290年(西晋太熙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其次子司马衷继位,即晋惠帝。然而,司马衷智力不足,导致西晋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动荡,饥荒遍布大地,百姓疾苦。面对饥荒,他竟然发表了“何不食肉糜”之言,令整个国家的统治更加陷入混乱。由于晋惠帝的无能,西晋各地的诸侯王纷纷争权,展开了长达十六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随着“八王之乱”的爆发,战争不断扩大,导致北方大量百姓南迁至江南。原本以为能够安定的百姓,未曾料到,战乱持续了十几年,直至中原人口锐减,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趁机崛起,逐步建立了十六个割据政权,这些政权合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的政权在“八王之乱”后几近崩溃,国家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危险。304年(西晋永嘉二年),南匈奴的刘渊起义,宣称自己为汉王,逐步崛起为十六国政权之一。到了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定都平阳,史称汉赵。
311年(西晋永嘉五年,汉赵光兴二年),刘渊的儿子刘聪率军攻入洛阳,俘虏晋怀帝(晋怀帝两年后被弑),史称“永嘉之乱”。
316年(西晋建兴四年,汉赵建元二年或麟嘉元年),刘渊的养子刘曜再次攻入长安,俘获晋愍帝(晋愍帝两年后被弑),彻底灭亡西晋。
西晋自266年建立,到316年灭亡,历史仅有五十年,洛阳作为都城的时间为四十五年,长安仅为五年。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力之争、诸侯割据以及晋惠帝的无能。
317年,司马睿在南迁至建康(今南京)后,重新建立了晋朝,这一阶段被称为东晋。东晋在江南控制了半壁江山,而北方则陷入五胡十六国的战乱之中,局势复杂而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