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当“买买买”成为时代口号,厉行节约这一传统美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构。节约不是吝啬,不是守旧,而是一种对资源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对未来的负责。让厉行节约蔚然成风,不仅关乎个人品德修养,更是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节约始终是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大禹治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晏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告诫子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些闪耀在历史天空中的节俭典范,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痛陈明亡教训时,将“奢侈之害”列为重要原因。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崇尚节俭的民族往往充满生机,而奢靡之风盛行的时代则预示着危机。节约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早已融入华夏子孙的血脉,成为我们应对资源困境的智慧源泉。
新时代的节约理念需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提出的“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无废城市”等实践,正在赋予节约新的时代内涵。当今、在机关、企业推行“绿色办公”,通过数字化手段减少纸张使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庭参与“旧物改造”活动,让闲置物品重获新生。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现代节约不是要人们回到物质匮乏的生活状态,而是建立“够用即好”的消费理性。节约的现代表达应该是科学的、人性的、可持续的,而非简单粗暴的物质克扣。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中的古训至今振聋发聩。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也是简约生活的受益者。从随手关灯、光盘行动到绿色出行、理性消费,点滴节约之举终将汇成时代新风。当我们学会对自然心怀敬畏,对劳动心存感恩,对后代肩负责任,节约就不再是外在约束,而成为内化于心的精神底色。(罗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