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许多人声称要匡扶汉室,但实际上,他们多数只是借着这一口号来谋取个人私利,借此招兵买马,壮大自身。而真正心怀匡扶汉室之志的,仅有三位人物,且其中并不包括刘备和曹操。
一、王允
王允,出身于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太原王氏。他在朝中担任过重要职务,如司徒等,且有着“王佐之才”的美誉。189年,汉灵帝去世后,年仅14岁的汉少帝刘辩继位。由于皇帝年幼,难以掌控朝政,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十常侍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何进欲除掉十常侍,但因其曾帮助何皇后对抗董太后,何皇后坚决反对何进的提议。为了逼迫何皇后下令除去十常侍,何进以汉少帝的名义秘密向西凉军阀董卓、并州军阀丁原下令,要求他们入京逼迫何皇后行动。然而,十常侍得知消息后,暗中将何进诱入宫中并杀害。大将军何进一死,袁绍等将领愤怒地进入宫中,残忍地诛杀了十常侍。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在内斗中同时覆灭,董卓趁机入京掌控朝政。董卓接管朝政后,实施了一系列令百姓愤怒的暴政,大肆屠杀异己,祸乱后宫,甚至毒死了何太后与汉少帝。王允深感痛心,他最初寄希望于诸侯如袁绍等人的力量,想借他们之手除去董卓,匡扶汉室。然而,许多诸侯只是借匡扶汉室之名来扩充自己实力,根本无意除掉董卓,因此这些讨伐董卓的行动最终失败。无奈之下,王允决定亲自采取行动,通过利用董卓与吕布的贪欲,成功挑起了他们之间的内斗,最终吕布杀死了董卓。董卓死后,王允曾一度掌控朝政,但很快,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起兵反攻,击败了吕布,占领了长安。为了报复董卓之死,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王允也在这场混乱中被杀,匡扶汉室的梦想最终破灭。
二、董承
董承,东汉时期的外戚,董太后的侄子,汉献帝的母亲董贵人的父亲。他忠诚于汉室,始终希望恢复汉朝的荣光。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等人发动叛乱,控制了长安并操控了朝政。很快,他们之间爆发了权力斗争,董承趁机护送汉献帝逃离长安,东归雒阳。然而,彼时蝗灾肆虐,干旱成灾,粮食严重短缺,形势愈加危急。在这关键时刻,袁绍的谋士沮授提议袁绍迎接汉献帝,但袁绍志在一统天下,不愿受制于汉献帝,因此并未采取行动。曹操则采纳了谋士荀彧的建议,将汉献帝接至许昌,从而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初时,曹操或许真心希望匡扶汉室,但随着其实力日益增强,逐渐展现出取而代之的野心。曹操接管汉献帝后,汉献帝逐步沦为傀儡,这让忠于汉室的董承深感失望。在这之后,汉献帝不甘心继续被曹操操控,秘密下令由董承等人谋划除去曹操,但计划泄露,最终董承被曹操杀害。
三、荀彧
荀彧,出身于东汉的名门望族——颍川荀氏,是一位被誉为“王佐之才”的智者。董卓之乱爆发后,荀彧敏锐地察觉到天下将陷入混乱,于是带着家族迁往冀州避难,并投奔了袁绍。荀彧希望帮助袁绍消灭叛贼,匡扶汉室,但到了袁绍帐下后,他发现袁绍虽然有很强的号召力,但并不擅长使用人才,难以成大事。因此,荀彧离开袁绍,投奔了另一位雄图汉室的枭雄——曹操。在曹操麾下,荀彧为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谋略,帮助曹操夺取了中原并平定了敌对势力。曹操评价荀彧为“吾之子房”,视他为重要谋士。尽管如此,随着曹操的日益强大,荀彧逐渐对他感到失望,特别是在曹操采取一系列不利于汉室的行动后。213年,曹操准备加封自己为国公,荀彧强烈反对,认为此举危害了汉朝的根基。这一事件使得荀彧与曹操彻底决裂,最终荀彧因郁闷而去世。
四、曹操与刘备
曹操,起初确实是怀有匡扶汉室的志向,致力于扶持汉献帝。但随着自己的实力日益壮大,曹操逐渐对汉献帝的权威产生了质疑,甚至开始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尽管曹操在短时间内摧毁了如袁术、吕布、袁绍等一系列对手,成为最强的诸侯,但他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仅是匡扶汉室,而是要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曹操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位,最终称帝,完成了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
刘备,作为汉朝皇室的后裔,最初确实怀有匡扶汉室的情怀,他参与了讨伐黄巾军、衣带诏等一系列事件,致力于维护汉室的统治。然而,当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协助下,逐步拥有了荆州、益州、汉中等重要领土后,他的野心开始膨胀,渐渐有了想要自己登基称帝的念头。220年,曹丕称帝后,刘备并未主动出兵反抗,而是公开宣称曹丕杀害了汉献帝,随后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刘备宣扬自己是为了延续汉朝的正统,但实际上他所要匡扶的汉室,是以他为皇帝的汉室,这与曹操并无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