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诚地希望您可以点个“关注”。点亮那一个小小的关注按钮,我会在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精彩的故事,您绝对不想错过。
李自成临终前,眼含泪水,痛心疾首地说,如果他当初能够听从吴三桂的建议,好好与他合作,配合起来,必定能够战胜满清,谁能想到自己最终会沦落到山穷水尽的境地,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眼见自己的命运已经无法逆转,他发出最后的叹息,随即死于非命。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六,起义军攻破陕西,山西的大军直逼北京,形势愈加危急。毅宗烈皇帝朱由检在深知局势已不容乐观后,命令燕北总兵唐通、燕南总兵刘泽、辽西总兵吴三桂尽快前来增援。吴三桂由于距离京师较远,还需处理关外事务,直到京师陷落时,仍在前往的路上。而刘泽接到命令后,谎称自己在骑马时摔伤,无法动弹。朱由检无奈,只得派遣银两慰问。刘泽在收到慰问后反而大肆掠夺京南一带,并迅速逃往山东。最终,只有唐通带领八千士兵顺利抵达北京,并驻扎在齐化门(朝阳门)外。当唐通面见朱由检时,皇帝赐宴慰劳,十分隆重。
北京城内的官员和百姓们早已感到大势已去,在二月底和三月初,许多人已悄然逃离。朱由检见到人心浮动,命令除了朝廷派出的官员外,所有官员及家属不得离城。然而,这一措施并未起到什么实质效果,局势依然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三月十五日,起义军已逼近居庸关,唐通和监军太监杜之秩投降,京师的“北门锁钥”终于向大顺军敞开了。起义军逼近北京,整个明朝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气氛,朝廷的气氛也越来越绝望。
当天凌晨,起义军的先锋队已在北京城内安营扎寨。三月十七日,义军正式开始攻城。城外炮声隆隆,喊杀声此起彼伏,城内的百官和百姓都陷入了深深的恐慌,生怕城破后自己和家人会面临同样的命运。
襄城伯李国桢所率领的三大营驻守城外,起义军一来,他们便毫不抵抗地投降,连火炮也转手给了义军。这时,李自成带领大军从沙河巩出发,由刘宗敏指挥,开始进攻北京。为了减少战斗带来的伤亡并尽快占领城池,李自成决定尝试招降朱由检。
李自成在抵达北京城外阵地的当天,派遣投降的太监庞勋进入城中,试图劝说朱由检投降。庞勋带着起义军的强大兵力和诚意,向朱由检传达了投降的条件。尽管朱由检清楚自己已无路可走,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依然拒绝了起义军的投降要求。
庞勋返回后,李自成不再拖延,立刻开始进攻。短短一个晚上,起义军便攻克了北京城外城,第二天清晨,除了宫城,北京城已经完全沦陷。
最后,朱由检和太监王承恩一起爬上煤山,四处张望,看到城外烽火连天,已经无路可逃。最终,他下定决心上吊自尽,并迫使皇后周氏也跟随自缢。大明三百年的江山随着朱由检的死,一同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三月十八日深夜,当外廷官员们还在沉睡时,宫内已经一片混乱。皇帝失踪,皇宫内的变故让宫女和太监们纷纷逃离,紫禁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混乱。随着一片惊慌的景象,紫禁城终于迎来了黎明。
三月十九日正午,起义军旗帜高扬,军队威风凛凛地进入北京城。市民们热烈欢迎起义军,街头巷尾的旗帜上写着“大顺直到亿万年”,气氛欢腾。
从三月十九日到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北京的统治持续了四十二天。那是大顺政权的鼎盛时期,权力的范围横跨西北、华北、山东、河南等地,辽阔无比。然而,这四十二天中,大顺政权的命运已注定分为两段:从三月十九日到四月十日,直到山海关战报的传来,这段时间共持续了二十二天;而从四月十日到五月,局势急剧变化,李自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月底,吴三桂未遭起义军讨伐,派遣部队与起义军接洽。起义军领导者们心知肚明,吴三桂的部队非常强悍,因此必须小心应对。吴三桂的部队距离北京不远,又位于起义军与满洲贵族军之间,成为潜在的隐患。为了避免威胁,李自成决定像对待崇祯皇帝一样招降吴三桂。
李自成派遣唐通携带慰问金和招降书前往山海关,但吴三桂却在接近北京时收到了来自家中的紧急报告,吴家家族在起义军的迫害中受到侵害。吴三桂愤怒至极,立即决定撤军,并最终向清朝求援,最终引发了山海关战役,清军乘机入关。
李自成在山海关的惨败后,仓促逃往西安,并试图重新集结力量,但很快山西、陕西的防线也被清军突破。最终,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当地自卫武装偷袭致死,临终前,他哀叹如果当初听从吴三桂的建议,或许就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
结语:您怎么看待北京在短短两个月内频繁更换政权,先后经历了大明、大顺和大清的统治?对于大顺政权的短暂存在,您有何看法?是什么导致了这个曾一度强盛的大一统政权的快速灭亡?李自成临终时认为如果与吴三桂合作,能够击退清军,稳坐江山,您认为他是否过于乐观?大顺政权是否有可能延续下去?如果有,李自成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如果没有,原因又是什么?对于明末的乱局,您有何深入的观点或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