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布下埋伏,成功杀害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父亲李渊将太子之位交给自己。这一行为不仅引发了血腥的兄弟之争,也带来了父亲在政治上被逼退让的痛苦。虽然李世民凭借其卓越的领导能力为唐朝开创了盛世“贞观之治”,但这一事件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影响了他个人声誉以及大唐的国家形象。
从实力对比来看,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相差甚远。李渊的特别宠爱使得三位皇子在统一战争中都拥有设立军府的权利,其中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队人数高达4000人。而李世民仅有800名精兵。尽管李世民身边有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张公瑾等一流的猛将,但李建成阵营也同样不弱,冯立、薛万彻等悍将如猛虎般守卫在他的左右。即便李世民能够通过埋伏成功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那么他又如何能够应对东宫及齐王府的强烈反扑?加之玄武门之变本质上属于叛变,李渊的禁卫军也未必会站在李世民一边。李世民面对的,不仅是来自兄弟的敌对,还有来自李渊亲信的强大压力。
那么,李世民为何能够如此轻易地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且迫使李渊将太子之位交给他?他又是如何确信能够阻止东宫和齐王府的反扑呢?史书中并未详细记载这些关键细节,仅仅提到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埋伏在玄武门,最终成功杀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但在《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这一过程中关键环节却鲜有提及。
直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探险家在甘肃敦煌的藏经洞中发现了一些珍贵的文献。此后,借着中国文物保护不力的空隙,许多文物和古籍被盗运到海外,其中有大量文书被法国的伯希和带走,今天这些珍贵的文献大多藏于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其中有一份编号为P.2640的文书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注意。这份文献是一块碑文的拓片——《常何墓志》。这篇碑文字数虽不多,仅190行,共计3372字,却揭开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的面纱。
常何,这个名字在正史中鲜有记载,除了在《马周传》、《东夷传·高丽》、《李密传》和《太宗本纪下》中的几句提及外,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对于常何的出生背景、身份以及成就,历史上没有详细的资料。然而,这篇《常何碑文》却帮助我们解开了常何的身世之谜。
唐朝开国将领中,瓦岗军出身的将领众多,包括魏征、李世绩、秦叔宝、程咬金等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被封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享有千秋之名。而常何则出身于瓦岗系,尽管他在史书中的身影并不显眼,甚至在《隋唐演义》这类小说中也未曾露面,但他与瓦岗军的渊源深厚。
从碑文来看,常何是河内温县人,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司马懿的故乡。常何的家族背景显赫,父祖都曾在北齐任职,是当地的豪门大族。正所谓“穷文富武”,常何自小便喜好武艺,练习阵法,结交豪杰。碑文中记载:“倾产周穷,捐生拯难。嘉宾狎至,侠侣争归。名亚于信陵,事于伯远。”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常何的侠义精神与广泛的交际圈。常家人对常何寄予厚望,祖母郑氏曾摸着他的头预言:“此子志度非常,必兴吾族,终当不减萧相国。”
常何的青春时期,正值隋朝动荡,常何凭借义气广交朋友,成为“群英属望”的人物。当时,他已经聚集了500余名汉子。在隋朝灭亡后,战火纷飞,常何带领部众结庄自保。不久后,李密和翟让的瓦岗军兴起,常何遂加入瓦岗山,成为其中一员重要将领,参与了击杀隋将张须陀的战斗,并因功被封为一级勋官。显然,常何在瓦岗军中的地位非同寻常。
然而,随着李密在洛阳被王世充击败,李密的精锐尽失。李密因背信弃义,设鸿门宴杀死了翟让,失去了许多支持者。在此困境中,常何站出来劝李密投降唐朝。碑文中记载:“公智叶陈张,策亚荀贾。料安危之势,审兴亡之际,请归朝化。”这表明,常何的智慧和谋略与历史上著名的智者如张良、陈平、荀彧等人不相上下,他劝李密归降唐朝,对唐朝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李密最终未能听从常何的劝告,反而谋划背叛,最终被唐朝所杀。在李密死后,常何依然在唐军中效力,尽管未能达到祖母所期望的“萧相国”之高位,但他在唐朝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在讨伐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叛乱势力的过程中,常何屡建奇功。
常何不仅跟随过李建成,还曾为李世民征战。在李世民打败窦建德、王世充的虎牢关之战中,常何被授予左右骁骑军的职务,带兵作战,并在战斗中表现卓越,李世民亲自授予他丰厚的赏赐。而后,常何又与李建成一同出征河北,参与了平定刘黑闼的战斗。
随着大唐的统一,常何因多次立功且忠诚于唐朝,深得李世民的信任,获得了皇庭宿卫的权力,这使得他在朝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尤其在玄武门之变时,常何的角色变得尤为关键。根据碑文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这段记载表明,6月4日恰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日子。当时,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等人潜伏在玄武门,而常何作为当日的值班宿卫军指挥,毫不惊慌地接纳了李世民的部队进入,甚至放行了秦王府的800甲士。
当东宫和齐王府的反扑部队到达时,常何带领宿卫军与秦王府的士兵并肩作战,拼死抵抗,直到尉迟恭带来李渊的命令,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才撤退。常何的忠诚和支持无疑是李世民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之一。
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常何得到升职,并获得了丰厚的奖励。贞观六年,常何被授予太中大夫、延州刺史等职务,且晋升为武水县开国伯,封邑五百户。其后的十多年中,常何继续稳步上升,参与了唐朝多个重要战役,并获得了新的官职。
常何的崛起离不开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关键作用。李世民深知他的贡献,因此对他不断升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时,经过了精心策划和布置,尤其在确保玄武门宿卫军的支持方面,李世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李世民的具体做法至今仍无确切记载,但常何的墓碑为我们解开了许多谜团。